[发明专利]一种制备优质性别蚕丝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40962.X | 申请日: | 2007-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54731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17 |
发明(设计)人: | 葛君;虞晓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D01B7/00 | 分类号: | D01B7/00;D01B7/02;D01B7/04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陶海锋 |
地址: | 215123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备 优质 性别 蚕丝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蚕茧的烘缫工艺,特别涉及一种制备优质性别蚕丝的方法,属纺织工程的制丝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规的现行蚕品种蚕茧都是雌雄茧混烘、混煮,烘煮茧工艺是根据蚕品种间差异、饲养季节间差异以及蚕茧大小和茧层率厚薄等因素,参照一定的经验,如《蚕茧收烘业务手册》(江苏省丝绸进出口公司,1994年4月)来确定的,一般认为,在常规的烘茧和煮茧工艺条件中,等速干燥温度、减速干燥时间和煮熟调整时间是比较关键的环节,这些环节工艺参数的确定将直接影响到所缫蚕茧的生丝出丝率和生丝等级。
在本发明作出之前,中国发明专利“具荧光茧色判性的蚕品种的培育方法”(CN1237872C)中公开了一种将现行蚕品种转育成荧光茧色判性蚕品种的方法,该蚕品种蚕茧具有在荧光下显现雌茧紫荧光、雄茧白荧光或雌茧白荧光、雄茧黄荧光或雌茧紫荧光、雄茧黄荧光的特点。研究表明,同一蚕品种雄蚕丝与雌蚕丝相比,雄蚕丝更具有茧丝纤度细,净度优,单茧纤度开差小,抱合力好,织物弹性好,织物绸面平挺、挺括、滑糯、手感厚实等优点。然而,同一品种雌雄蚕茧的茧层厚薄不同,蛹体大小不一,因此,采用雌雄混合缫丝的常规工艺,很难制备高品位、高等级的生丝。
对已有的荧光茧色判性蚕品种仍采用常规的雌雄混烘、混煮、混合缫丝工艺,只能缫制雌雄复合丝,无法实现大批量生产6A级生丝。因此,提供一种适应于这一荧光茧色判性蚕品种的烘茧和煮茧工艺条件,对制备优质性别蚕丝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能有效提高生丝产品等级、实现批量制备优质性别蚕丝的方法。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制备优质性别蚕丝的方法,采用以下的步骤:
1、培育荧光茧色判性蚕品种;
2、在紫外光源下对上述荧光茧色判性蚕品种的蚕茧进行荧光判性,并将雌、雄蚕茧分开;
3、分别测得雌、雄蚕茧的大小及茧层厚度,按常规方法确定烘茧工艺条件和煮茧工艺条件;
4、在常规的烘茧工艺条件的基础上,调整雌性茧的烘茧工艺条件为:降低等速干燥温度3~10℃、缩短减速干燥时间0.5~3.5小时;调整雄性茧的烘茧工艺条件为:延长减速干燥时间0.5~3.5小时;
5、在常规的煮茧工艺条件的基础上,调整雌性茧的煮茧工艺条件为延长煮熟调整时间1~3分钟;调整雄性茧的煮茧工艺条件为缩短煮熟调整时间1~3分钟;在自动煮茧机或自动定纤缫丝机上分别处理雌、雄蚕茧,制备雌蚕丝和雄蚕丝。
由于同一品种雌雄蚕茧的茧层厚薄不同,蛹体大小不一,对现行蚕品种蚕茧采用雌雄混烘、混煮、混合缫丝的工艺,只能缫制雌雄复合丝,这必将影响到雌雄混合丝的品位。雌性茧丝纤度粗,其生丝纤度均方差大,在烘茧工艺中,可采取降低等速干燥温度的方法,有利于提高茧丝强力;缩短减速干燥时间,可显著提高出丝率;在缫丝工艺中,采用延长煮熟调整时间的方法,使纤度变细,从而减少其生丝纤度均方差,有利于提高雌蚕生丝等级。而雄性茧丝纤度细,在烘茧、缫丝工艺中,可采用延长减速干燥时间、缩短煮熟调整时间,使其纤度适当增粗,有利于提高雄蚕茧的出丝率和雄蚕生丝的强力。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荧光茧色判性蚕品种,将其雌、雄蚕茧分开烘茧、缫丝,并根据雌、雄蚕茧的茧丝特点,调整工艺参数,使之适应荧光茧色判性蚕品种,有效地提高了出丝率,制备的雄蚕生丝的等级达到6A级,雌蚕生丝的等级也可达到5A~6A级,比雌雄混合丝提高一至二个等级,使批量缫制优质性别蚕丝成为现实。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选取发射波长为300~380纳米的紫外光源灯和在该波长范围内的透紫外光玻璃,组成简易的桑蚕雌雄茧荧光检测装置,在自然光下,对现行茧色判性蚕品种的蚕茧,根据该蚕品种蚕茧的特点:雌茧紫荧光、雄茧白荧光或雌茧白荧光、雄茧黄荧光或雌茧紫荧光、雄茧黄荧光,进行荧光判性,并将雌、雄蚕茧分开。
分别测得雌、雄蚕茧的大小和茧层厚度,参照常规的烘茧工艺,调整烘茧工艺条件为:对雌性茧在烘茧时降低等速干燥温度3~10℃,缩短减速干燥时间0.5~3.5小时;对雄性茧采取延长减速干燥时间0.5~3.5小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4096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