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液体阳离子染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40409.6 | 申请日: | 2007-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9852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05 |
发明(设计)人: | 俞伯洪;贾颂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汇友精密化学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B57/00 | 分类号: | C09B57/00;C09B67/34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朱妙春 |
地址: | 201322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液体 阳离子 染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染料及其制备方法,特别是一种液体阳离子染料以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粉状染料在生产、包装和应用方面存在很多缺点。
如在生产及包装方面:粉状阳离子染料在烘干、称重、分装、包装等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粉尘,造成工作环境恶劣,车间污染,容易对人体造成危害,并且会发生二次污染问题;包装不当会使产品吸潮,容易结块而且会降低产品强度;加防尘剂相当于引入杂质,并且长时间放置后,防尘效果会下降。
在应用方面:粉尘可能造成被染物污染,出现色点、色带等;多种染料拼混时,染料相互污染,而且会出现拼混不均匀的问题;溶解过程需加冰醋酸,而且需加热,操作较为复杂;可能会含有重金属和氯离子等,不仅对设备造成腐蚀,增加了废水处理的成本,还可能造成环境污染。
液体染料是当前国际上快速发展的环保型染料,目前发展的品种有碱性、直接、分散、酸性等类型的液体染料。
液体染料存在很多的优点,比如可以改善工作环境,杜绝交叉污染;因不使用防尘剂,故不会引入杂质;在应用时无粉尘,直接常温下即可用水稀释溶解,无需加冰醋酸,可以降低染料使用成本,加速生产过程;由于液体不含重金属及氯离子,还可以减轻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及对设备产生的腐蚀。所以液体染料将成为以后染料市场的主导方向。
现有生产液体阳离子染料的方法大多是把固体原粉作为原料,经过各种溶剂处理之后再配置成液体,这种方法制得的液体染料成本较高,工艺复杂,给企业带来了很多问题。也有资料表明可以在生产固体染料的最后步骤进行优化,制备液体染料,但存在的问题是最终产品的浓度太低,会增加企业的运输等费用,因而发明一种低成本生产液体阳离子染料的方法迫在眉睫。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第一方面在于提出一种液体阳离子染料。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第二方面在于提出上述液体阳离子染料的制备方法。
作为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液体阳离子染料,具有以下化学结构通式(I):
式中
R1为:—H、—Cl、—OCH3、—COOCH3
R2为:—CH3、—CH2CH3
R3为:—CH2CH2Cl、—CH2CH2CN、—CH2CH3、—CH3。
作为本发明第二方面的上述化学结构通式(I)的液体阳离子染料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制备而成:
一种制备化学结构通式(I)的液体阳离子染料的方法,是将化学通式(II)的化合物
加入到有机醇类溶剂中并搅拌均匀,再加入冰醋酸和化学通式(III)的化合物
进行反应得到;反应温度为30—35℃,其中化学通式(II)的化合物与化学通式(III)的化合物之间摩尔比为1:0.95~1:1.05。
另一种制备化学结构通式(I)的液体阳离子染料的方法,是将化学通式(II)的化合物
中加入冰醋酸和化学通式(III)的化合物,
在惰性气体或者氮气保护环境下,在温度为30—35℃条件下进行反应得到,化学通式(II)的化合物与化学通式(III)的化合物之间摩尔比为1:0.95~1:1.05。
另一种制备化学结构通式(I)的液体阳离子染料的方法,是将化学通式(II)的化合物
中加入冰醋酸和化学通式(III)的化合物,
在温度为30—35℃条件下进行反应得到,化学通式(II)的化合物与化学通式(III)的化合物之间摩尔比为1:0.95~1:1.05。
本发明的特点是直接制备液体,不需要特殊处理,产品浓度较高,在温差变化较大的条件下能稳定储存,长期存放不沉淀,流动性好,并能与同类或其他类型的液体染料混用,此类液体染料对纤维有较高的亲和力和较好的鲜艳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液体阳离子染料,具有以下化学结构通式(I):
式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汇友精密化学品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汇友精密化学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4040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