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蟾蜍捕虫装置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710038233.0 申请日: 2007-03-20
公开(公告)号: CN101268774A 公开(公告)日: 2008-09-24
发明(设计)人: 黄竹;黄山 申请(专利权)人: 黄竹;黄山
主分类号: A01M1/02 分类号: A01M1/02;A01M99/00;A01K67/02;A01K67/033;A01G9/02;E05F5/00;E05F5/06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201100上海*** 国省代码: 上海;3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蟾蜍 装置
【说明书】:

所属技术领域

发明属天敌防制园林害虫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除灭园林害虫的蟾蜍捕虫装置。

背景技术

公知,公共绿地在为城市提供除尘吸热、景观美化的多种有益功能时,也以花木的根茎叶滋养了各种园林害虫,助长了虫害的发生和蔓延。例如,白蚁是蛀蚀木料的建筑害虫,它首先是侵入绿地筑巢,蛀蚀根茎扩大繁殖后,再寻隙从地基钻入建筑物内蛀蚀毁坏木料的;毒蚊藏匿在花草丛中,是靠吸取鲜花和绿叶的汁液来维持生命的,雌蚊伺机叮咬游人,已成为居民户外活动的最大祸害;常见的园林害虫还有食根的蛴螬,食叶、蛀干的蛾类幼虫等。公知,蟾蜍是捕食园林害虫的好手,根据大自然的启示,利用蟾蜍的捕食除灭园林害虫,没有公害,是符合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建设要求的。但城市的绿地面积有限,建造适合蟾蜍栖息条件的蛙池将会挤占绿化面积,还会造成园林景观破碎,且蟾蜍的天敌多,易逃逸,难管护,其外貌丑陋,有微毒,常人遇到避之不及,这些技术难题未克服之前,蟾蜍主要作为药用动物饲养,迄今尚查无进入城市园林捕虫的案例。现今,除灭园林害虫最常用的方法是喷洒杀虫剂,例如,建筑物防白蚁通常采取建墙外毒土带,沿室外草坪或阴沟外缘挖闭合沟,喷洒杀虫剂后再回填土,形成毒土带屏障,阻挡白蚁的入侵。该方法的缺陷是,其毒性保持的时间短,且造成人居环境的污染加重,以杀虫剂除灭蚊蝇、蛴螬和蛾类幼虫也存在相同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合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利用蟾蜍的捕食来除灭园林害虫的蟾蜍捕虫装置。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仿生学为基础的技术方案:一种用于除灭园林害虫的蟾蜍捕虫装置,它包括花架、花槽、箅子、上箅台、诱虫室、蛙池、中隔板、池岸、上蛙道、捕虫室、虫笼、灌丛、蛙洞、觅食沟、绿篱、下蛙穴、溢流管、诱虫灯、湿度传感器、渗管、电磁阀、进水管、电控器,所述花架的平面为圆形或方形,其直径为200-500cm,其高度为20-40cm,所述花架的上端面与绿地的地面成水平,所述花架周沿与上箅台相配且置放在上箅台的台阶上,所述花架上设有花槽和箅子,所述花槽挂设在花架上,所述花槽的槽底设有透水透气的孔洞,所述花槽里植有花草,所述湿度传感器安装在花槽里,所述花槽和箅子呈间隔排列。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箅子设有数个箅栅孔,所述箅栅孔的宽度1-2cm,所设箅栅孔有利排泄地面雨水进入蛙池蓄水,也有利蛙池采光,其狭窄的箅栅孔只容许飞虫钻入,而猫鼠蛇等体形较大的天敌动物是无法进入蛙池残害蟾蜍的,蛙池内的蟾蜍也是无法逃逸的。

作为本发明的又一种改进,所述花架、箅子由硷预制件、玻璃钢或不锈钢材制成,其刚性强,耐踩踏,可与观赏草坪或运动草坪连成一体而不会挤占绿化面积,且对蛙池又起到遮蔽的作用,形成适合蟾蜍栖息的僻静阴湿的环境。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改进,所述花架下方设有蛙池,所述中隔板把蛙池分隔为上蛙池与下蛙池;所述上蛙池与花架之间的空间设为诱虫室,所述诱虫室的高度为30-50cm,所述诱虫灯挂设在箅子下方的诱虫室中央;所述池岸呈台阶形,所述池岸的台面高出上蛙池水面5cm。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改进,所述池岸周边设有数孔蛙洞和数孔上蛙道,所述蛙洞的洞口下端与池岸持平,所述蛙洞从里到外呈稍微向下倾斜状,所述蛙洞连通觅食沟,所述觅食沟的顶部设有沟盖,所述觅食沟从沟底到沟盖的高度为30-50cm,所述觅食沟的侧壁上开设有透水透气的洞孔,其洞孔直径0.5-1cm,所述觅食沟两边侧壁之间的宽度为10-15cm,所述侧壁与沟盖的连接处设有诱虫口,所述诱虫口高度1.5-2cm,所述诱虫口的下端面与绿地地面持平,所述觅食沟沿建筑物地基外沿布设成闭合沟,该设计的作用是,所设觅食沟把建筑物和绿地隔离开,使之成为一道阻挡白蚁入侵的天敌防线:当侵入绿地筑巢的白蚁欲从地基寻隙迁入建筑物时,必需从觅食沟绿地一侧的侧壁上开设的洞孔爬出,此时就会被从蛙洞进入觅食沟蹲候的蟾蜍所捕食;公知,蚯蚓生活在绿地的土壤里,当雨季浸水缺氧时,蚯蚓常会爬出地面蠕动且随地面水的漂流自行掉入诱虫口而成为饲养蟾蜍的活饵,本发明所设狭窄的诱虫口只容许蚯蚓、蚊子等昆虫进入,而蛇鼠等天敌无法进入,蟾蜍也无法逃逸的;地表雨水经诱虫口排入觅食沟,再经蛙洞排入蛙池,最后由溢流管外排,在此,所设觅食沟可取代传统的建筑物边沟发挥排水的功能;在所述觅食沟的沟盖两侧绿地植设绿篱,在绿篱的遮蔽下,觅食沟能保持阴湿而有利于蟾蜍栖息,而绿篱又能成为一道衬托建筑物的植物景观。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竹;黄山,未经黄竹;黄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3823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