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感应式磁传感器的地震电磁扰动观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0579570.4 | 申请日: | 2018-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80607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6 |
发明(设计)人: | 卢永;张敏;戴波;王佳;单菡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地震局 |
主分类号: | G01V3/40 | 分类号: | G01V3/40 |
代理公司: | 杭州君度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40 | 代理人: | 黄前泽 |
地址: | 21001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基于感应式磁传感器的地震电磁扰动观测系统。宽频带的感应式磁传感器多用于物探等领域,难以直接应用于地震电磁扰动的观测。本实用新型包括数据采集模块和感应式磁传感器;数据采集模块的核心采用NI数据采集平台;感应式磁传感器包括磁线圈模块和电路模块;磁线圈模块将地震电磁扰动信号转化成电压信号,然后经过电路模块进行前置放大、滤波处理以及后级放大后经NI数据采集平台传输至计算机。本实用新型根据地震电磁扰动信号的频带特点,设计感应式磁传感器的磁线圈模块和电路模块,将地震电磁扰动信号转化成电压信号,通过NI数据采集平台采集和处理数据,获得低噪声、高灵敏度的信号输出,适合地震电磁扰动的观测。 | ||
搜索关键词: | 地震电磁 感应式磁传感器 数据采集平台 本实用新型 电路模块 扰动信号 磁线圈 数据采集模块 电压信号 扰动观测 扰动 观测 处理数据 高灵敏度 滤波处理 前置放大 信号输出 低噪声 宽频带 转化 放大 采集 传输 计算机 应用 | ||
【主权项】:
1.基于感应式磁传感器的地震电磁扰动观测系统,包括数据采集模块和感应式磁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数据采集模块的核心采用NI数据采集平台,NI数据采集平台选用单槽NI CompactDAQ USB机箱cDAQ‑9171以及连接在该机箱上的NI9239模块;所述的感应式磁传感器包括磁线圈模块和电路模块;磁线圈模块将地震电磁扰动信号转化成电压信号,然后经过电路模块进行前置放大、滤波处理以及后级放大后经NI9239模块传给单槽NI CompactDAQ USB机箱cDAQ‑9171,再传输至计算机;所述的磁线圈模块包括磁芯、骨架、感应线圈和外壳;磁芯两端均通过支撑座固定在外壳上,骨架同轴套置在磁芯外;所述的磁芯由多片薄片依次叠放而成;所述的骨架包括一体成型的多个绕线筒和连接筒,绕线筒和连接筒的中心孔均为方孔,相邻绕线筒通过连接筒连接;绕线筒两端均设有轴肩;每个绕线筒上均缠绕感应线圈,所有感应线圈串联后引出输出端;外壳内位于每个感应线圈周围填充非磁性材料;所述的电路模块包括前置放大电路单元、滤波电路单元和后级放大电路单元;所述的前置放大电路单元包括第一运放芯片U1,第一运放芯片U1的型号为OP07CN;感应线圈的输出端信号线接插座P1的管脚1和管脚2,且感应线圈的输出端屏蔽层通过插座P1的管脚3接地;插座P1的管脚1连接至第一运放芯片U1的管脚2;第一运放芯片U1的管脚2接第一电阻R1及第五电容C5的一端,第一电阻R1及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接第一运放芯片U1的管脚6;插座P1的管脚2连接第一运放芯片U1的管脚3及第二电阻R2的一端,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接供电脚J3;插座P1的管脚3接地;第一运放芯片U1的管脚4通过第三电阻R3连接供电脚J2;第一运放芯片U1的管脚4接第二电容C2及第四电容C4的一端,第二电容C2及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连接供电脚J3;第一运放芯片U1的管脚7通过第三电阻R4连接供电脚J1;第一运放芯片U1的管脚7接第一电容C1及第三电容C3的一端,第一电容C1及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连接供电脚J3;第一运放芯片U1的管脚6为前置放大电路单元的输出端Vo1;第一运放芯片U1的管脚1、5和8悬空;所述的滤波电路单元包括第一级滤波电路、第二级滤波电路和第三级滤波电路;所述的第一级滤波电路包括第二运放芯片U2,第二运放芯片U2的型号为ADOP27GN;前置放大电路单元的输出端Vo1通过第五电阻R5和第六电阻R6串联至第二运放芯片U2的管脚3;第二运放芯片U2的管脚3通过第六电容C6连接至供电脚J3;第五电阻R5和第六电阻R6的连接端接第七电容C7及第八电容C8的一端,第七电容C7及第八电容C8的另一端接第二运放芯片U2的管脚6;第二运放芯片U2的管脚2连接第二运放芯片U2的管脚6;第二运放芯片U2的管脚4通过第七电阻R7连接至供电脚J2;第二运放芯片U2的管脚4通过第九电容C9连接至供电脚J3;第二运放芯片U2的管脚7通过第八电阻R8连接至供电脚J1;第二运放芯片U2的管脚7通过第十电容C10连接至供电脚J3;第二运放芯片U2的管脚1、5和8均悬空;所述的第二级滤波电路包括第三运放芯片U3,第三运放芯片U3的型号为ADOP27GN;第一级滤波电路的第二运放芯片U2的管脚6作为输入端,并通过第九电阻R9和第十电阻R10串联至第三运放芯片U3的管脚3;第三运放芯片U3的管脚3通过第十四电容C14连接至供电脚J3;第九电阻R9和第十电阻R10的连接端接第十一电容C11及第十二电容C12的一端,第十一电容C11及第十二电容C12的另一端连接第三运放芯片U3的管脚6;第三运放芯片U3的管脚2连接第三运放芯片U3的管脚6;第三运放芯片U3的管脚4通过第十一电阻R11连接供电脚J2;第三运放芯片U3的管脚4通过第十三电容C13连接供电脚J3;第三运放芯片U3的管脚7通过第十二电阻R12连接供电脚J1;第三运放芯片U3的管脚7通过第十五电容C15连接至供电脚J3;第三运放芯片U3的管脚1、5和8均悬空;所述的第三级滤波电路包括第四运放芯片U4,第四运放芯片U4的型号为ADOP27GN;第二级滤波电路的第三运放芯片U3的管脚6作为输入端,并通过第十三电阻R13和第十四电阻R14串联至第四运放芯片U4的管脚3;第四运放芯片U4的管脚3通过第二十电容C20连接供电脚J3;第十三电阻R13和第十四电阻R14的连接端接第十六电容C16、第十七电容C17及第十八电容C18的一端,第十六电容C16、第十七电容C17及第十八电容C18的另一端接第四运放芯片U4的管脚6;第四运放芯片U4的管脚2连接第四运放芯片U4的管脚6;第四运放芯片U4的管脚4通过第十五电阻R15连接供电脚J2;第四运放芯片U4的管脚4通过第十九电容C19连接供电脚J3;第四运放芯片U4的管脚7通过第十六电阻R16连接供电脚J1;第四运放芯片U4的管脚7通过第二十一电容C21连接供电脚J3;第四运放芯片U4的管脚1、5和8均悬空;前置放大电路单元的输出端Vo1接三芯跳线器P2的管脚2,三芯跳线器P2的管脚1接三芯跳线器P3的管脚1并作为滤波电路单元的输出端Vo2,三芯跳线器P2和三芯跳线器P3的管脚3均悬空;三芯跳线器P3的管脚2接第四运放芯片U4的管脚6;所述的后级放大电路单元包括第五运放芯片U5,第五运放芯片U5的型号为ADOP27GN;滤波电路单元的输出端Vo2接插座P4、插座P5和插座P6的管脚2,插座P4的管脚1接第十七电阻R17的一端,插座P5的管脚1接第十八电阻R18的一端,插座P6的管脚1接第十九电阻R19的一端;第十七电阻R17、第十八电阻R18及第十九电阻R19的另一端接第五运放芯片U5的管脚2;第五运放芯片U5的管脚2接第二十二电阻R22及第二十六电容C26的一端,第二十二电阻R22及第二十六电容C26的另一端接第五运放芯片U5的管脚6;第五运放芯片U5的管脚3连接供电脚J3;第五运放芯片U5的管脚7通过第二十电阻R20连接供电脚J1;第五运放芯片U5的管脚7通过第二十二电容C22和第二十三电容C23并联回路连接供电脚J3;第五运放芯片U5的管脚4通过第二十一电阻R21连接供电脚J2;第五运放芯片U5的管脚4通过第二十四电容C24和第二十五电容C25并联回路连接供电脚J3;第五运放芯片U5的管脚6通过第二十七电容C27和第二十三电阻R23串联至插座P7的管脚1;插座P7的管脚1作为后级放大电路单元的输出端,并输出信号给NI9239模块;插座P7的管脚2接地;第二十七电容C27采用电解电容,且第二十七电容C27的正极接第五运放芯片U5的管脚6;第五运放芯片U5的管脚1、5和8均悬空;所述电路模块的供电电源由供电电路的供电脚J1、J2、J3提供,供电脚J1、J2、J3的供电电压分别为18V、0V、9V。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地震局,未经江苏省地震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820579570.4/,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