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农业生产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的人工湿地建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81495.0 | 申请日: | 2018-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639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5 |
发明(设计)人: | 鲁国强;卢元清;陈财宗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鞍山市华越水生态环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C02F3/34;A01G22/22;A01G22/00;A01K61/10;A01K61/59 |
代理公司: | 马鞍山市金桥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4111 | 代理人: | 鲁延生 |
地址: | 243000 安徽省马鞍山市经济***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农业生产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的人工湿地建造方法,属于农村水生态环境治理技术和农业绿色生态生产技术领域。本发明的步骤为:步骤一:将水稻种植区域划分成若干个人工湿地模块,每个模块面积为15亩‑25亩;步骤二:在人工湿地模块内四周挖掘一条回型渠,在回型渠内构建清水态水生态环境系统包括进行微生物改底,种植沉水植物,水生动物投放;本发明可解决农村水生态环境治理与农业生产无缝对接,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能长期净化水质,全年保持水体清水状态,排出水水质达到地表III类,并处理一定量的外源污染水,收获的水稻、鱼、虾、蟹均为高品质原生态食品,秸秆生态还田。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农业生产 污染 综合治理 人工 湿地 建造 方法 | ||
步骤一:根据地形高低特点、外河道水流走向和水环境污染状况将水稻种植区域划分成若干个人工湿地模块,模块间通过堤坝(1)隔开,每个模块面积为15亩‑25亩,堤坝(1)的一侧开通进水口(2)和出水口(3),进水口(2)和出水口(3)采用串联或并联方式用PVC管与外河道相连;
步骤二:在人工湿地模块内四周挖掘一条回型渠,在回型渠内进行微生物改底,调节水质,然后种植沉水植物,繁育水草,形成水下草坪和水下森林,再进行水生物投放,构建成一条回型草型清水态水体生态系统区,面积占人工湿地模块总面积的18%‑22%;
步骤三:在回型渠的外侧修筑堤坝(1),并在水稻田和回型渠结合处修一田埂(6),还在回型渠上修筑一条便于耕机和收割机下田的机耕路(4),机耕路(4)下埋保证回型渠完全贯通的涵管(5);
步骤四:在回型水生态系统区内安装四台水车式增氧机(8),分别安装在回型渠四个边中间或者四个角的位置,水车式增氧机(8)对水体逆时针推流,改善湿地水体流动机制,增加湿地水体溶解氧;
步骤五:在湿地模块内水稻种植区面积占人工湿地模块总面积的78%‑82%,四周修建田埂(6)并安装防逃围网,如果稻田内高差超过5公分,则通过田间小埂将中间水稻种植区划分成2‑4块平整的水稻种植区,如果外河道水环境较差,则上半年种植伊乐藻,以增加湿地净化能力,也为下半年水稻种植提高土壤肥力;
步骤六:2月份至6月份,人工湿地的水位控制在稻田以上50‑80厘米处,在中间水稻种植区放养河蟹苗,7月份至10月份,人工湿地的水位控制在稻田以上5‑15厘米处,撤除防逃围网,在中间水稻种植区内种植水稻并根据水稻生长要求调节人工湿地水位,11月份至1月份,人工湿地的水位控制在稻田以下5‑10厘米处,将河蟹赶至回型水体生态系统区,水稻种植区开始晒田及收割水稻,回型水体生态系统区捕捞鱼、虾、蟹,沉水植物进入休眠期,安装防逃围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农业生产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的人工湿地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二中的回型渠,底部宽为2‑3米,深度为1‑1.5米,坡比为1:1.2‑1.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农业生产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的人工湿地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二中的微生物改底是用光合细菌、有益放线菌和有益芽胞杆菌的混合微生物菌群建立健康稳定的底质,分二次使用,在消毒七日后,首次使用量为每亩20‑50克,沉水植物种植成活后再次使用,用量为每亩50‑80克。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农业生产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的人工湿地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二中草型清水态水体生态系统区内三分之二的面积种植改良的苦草,种植采用插秧或抛秧方法,每平米150‑200株,株间距为30‑40厘米,2‑3月份种植,经过3个月的扩繁可生成水下草坪,三分之一的面积种植轮叶黑藻,1‑3月份使用芽孢种植,播种时应按行、株距50cm将芽苞3~5粒插入泥中,或者拌泥沙撒播。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农业生产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的人工湿地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改良的苦草和轮叶黑藻之间设置有拦草网(7)。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农业生产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的人工湿地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二中投放的水生动物主要包括肉食性鱼类和底栖动物。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农业生产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的人工湿地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三中堤坝(1)高为0.8‑1米,宽为1.5‑2米,坡比为1:1.2‑1.5,机耕路(4)宽为3‑4米,涵管直径为0.8‑1米,长为4‑5米。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鞍山市华越水生态环境有限公司,未经马鞍山市华越水生态环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810181495.0/,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