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组合式钢板桩围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05645.3 | 申请日: | 2017-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664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1 |
发明(设计)人: | 平洋;油新华;李积栋;杨春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建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04 | 分类号: | E02D5/04;E02D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04 | 代理人: | 李丹;晁璐松 |
地址: | 10003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组合式钢板桩围护结构,公开了一种组合式钢板桩围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本发明包括交替排布、并列连接的H形钢和帽形钢板;H形钢包括腹板和与腹板相互垂直的短翼缘板、长翼缘板,长翼缘板两侧边沿分别设置有第一扣合部和第一锁紧部;帽形钢板包括中心腹板,中心腹板两侧边沿分别向中心腹板的同一侧面倾斜向外延伸形成斜向肩部,两个斜向肩部以中心腹板的中轴线为轴对称设置,两个斜向肩部的边沿分别水平向外延伸形成延伸臂,两个延伸臂的边沿分别设置有第二扣合部和第二锁紧部,与第一扣合部和第一锁紧部配合连接。本发明抗弯刚度大,便于施工,连接方便,施工精准率高,施工质量可控性强。 | ||
搜索关键词: | 组合式 钢板 围护结构 及其 施工 方法 | ||
H形钢(1)包括腹板(13)和与腹板(13)相互垂直的短翼缘板(11)、长翼缘板(12),长翼缘板(12)两侧边沿分别向靠近短翼缘板(11)一侧垂直弯折延伸形成第一扣合部(14),第一扣合部(14)边沿水平向内延伸形成第一锁紧部(15);
帽形钢板(2)包括中心腹板(21),中心腹板(21)两侧边沿分别向中心腹板(21)的同一侧面倾斜向外延伸形成斜向肩部(22),两个斜向肩部(22)以中心腹板(21)的中轴线为轴对称设置,两个斜向肩部(22)的边沿分别水平向外延伸形成延伸臂(23),两个延伸臂(23)的边沿分别向远离中心腹板(21)一侧垂直弯折延伸形成第二扣合部(24),第二扣合部(24)边沿水平向内延伸形成第二锁紧部(25);
第二锁紧部(25)伸入第一扣合部(14)内,并且第二锁紧部(25)的外侧壁贴合H形钢(1)的长翼缘板(12)、前端贴合第一扣合部(14)设置;第一锁紧部(15)伸入第二扣合部(24)内,并且第一锁紧部(15)的外侧壁贴合延伸臂(23)、前端贴合第二扣合部(24)设置;帽形钢板(2)的中心腹板(21)与H形钢(1)的短翼缘板(11)位于同一竖直面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钢板桩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长翼缘板(12)与第一扣合部(14)之间,第一锁紧部(15)与第一扣合部(14)之间,延伸臂(23)与第二扣合部(24)之间,以及第二扣合部(24)与第二锁紧部(25)之间均通过圆弧平滑过渡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钢板桩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紧部(15)和第二锁紧部(25)的前端均为尖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钢板桩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短翼缘板(11)的宽度为长翼缘板(12)宽度的1/3‑1/2,腹板(13)与短翼缘板(11)等宽设置,所述第一扣合部(14)的宽度a1不小于腹板(13)宽度的1/3,第一锁紧部(15)的宽度a2不小于第一扣合部(14)的宽度a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钢板桩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向肩部(22)与中心腹板(21)之间的夹角为115‑130°。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钢板桩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短翼缘板(11)和长翼缘板(12)的外侧壁上,以及帽形钢板(2)的内侧壁和外侧壁上均设置有润滑层(3),所述润滑层(3)的厚度不小于2mm。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组合式钢板桩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层(3)为粘贴设置的润滑薄膜或喷涂设置的润滑涂料,所述润滑薄膜为吸水树脂,所述润滑涂料为沥青。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钢板桩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向肩部(22)的宽度为中心腹板(21)宽度的0.8‑0.9倍;延伸臂(23)与中心腹板(21)等宽设置。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钢板桩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帽形钢板(2)的总宽度l为长翼缘板(12)宽度的1.8‑2倍。10.权利要求6所述的组合式钢板桩围护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结合水文地质勘察资料、基坑工程规模、周边环境条件等情况综合考量地下维护结构的承载力,确定施工位置,进行精确的测量和定位;
步骤二、在工厂预制H形钢1和帽形钢板2,在H形钢1的短翼缘板11和长翼缘板12外侧壁,以及帽形钢板2的内侧壁与外侧壁上设置润滑层3;
步骤三、在施工区域的地表表面铺设碎石垫层;
步骤四、在钢板桩围护结构两侧分别设置定位导桩;
步骤五、在定位导桩内侧分别设置导梁;
步骤六、在两根导梁之间先间隔打入H形钢1,然后将帽形钢板2两侧的连接部位与两侧的H形钢1的连接部位对接,打入帽形钢板2至施工深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建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建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711405645.3/,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