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气-热互联系统弃风弃光和电气热负荷削减综合最小优化模型构建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711000202.6 申请日: 2017-10-24
公开(公告)号: CN107808216B 公开(公告)日: 2021-07-06
发明(设计)人: 余娟;马梦楠;郭林;严梓铭;颜伟;赵霞 申请(专利权)人: 重庆大学
主分类号: G06Q10/04 分类号: G06Q10/04;G06Q10/06;G06Q50/06
代理公司: 重庆大学专利中心 50201 代理人: 王翔
地址: 400044 *** 国省代码: 重庆;50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发明公开电‑气‑热互联系统弃风弃光和电气热负荷削减综合最小优化模型构建方法。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优化模型的目标函数中加入热负荷削减量、弃风量、弃光量等变量,以电负荷、气负荷、热负荷削减量和弃风量、弃光量之和最小为作为优化模型的目标函数;将STCHP模型中的消耗气流、供热功率和有功出力变量加入优化模型的等式约束中,将EB装置的消耗电功率和供热功率变量加入优化模型的等式约束中;在优化模型的不等式约束中考虑电/气/热负荷削减量、弃风量、弃光量的上下限约束,以及STCHP和EB装置的容量约束等。
搜索关键词: 联系 统弃风弃 光和 电气 负荷 削减 综合 最小 优化 模型 构建 方法
【主权项】:
电‑气‑热互联系统弃风弃光和电气热负荷削减综合最小优化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建立所述目标函数电‑气‑热互联系统的弃风弃光和电/气/热负荷削减综合最小优化模型以电负荷、气负荷、热负荷削减量和弃风量、弃光量之和最小为优化目标,其模型可表示为:式中,前一括号代表系统电/气/热负荷削减量之和,后一括号代表系统弃风、弃光电量之和。其中,Ce,i是电负荷节点i的负荷削减变量;Cg,i是气负荷节点i的负荷削减变量;Ch,i是热力系统节点i的热负荷削减变量;ΔPW,i是风电场i的弃风变量;ΔPPV,i是光伏电场i的弃光变量;λe,i为表征各电负荷重要性的权重因子,λg,i为表征各气负荷重要性的权重因子,λh,i为表征各热负荷重要性的权重因子,λw,i为表征各风电场弃风严重性的权重因子,λpv,i为表征光伏电场弃光电严重性的权重因子。Nd_e是电负荷节点的总数,Nd_g是气负荷节点的总数,Nd_h是热负荷节点的总数,Nw是风电场的总数,Npv是光伏电场的数目。(2)建立等式约束建立如下等式约束:其中:式(2)是电力系统节点有功平衡方程,式(3)是电力系统节点无功平衡方程,式(4)是天然气系统节点流量平衡方程,式(5)是热力系统节点热功率平衡方程,式(6)是热力‑水力环路方程,式(7)和式(8)是热力系统负荷节点温度平衡方程。式中,θi、Vi为电力系统节点i的电压相角和电压幅值;PG,i、PGAS,i、PSTCHP,i、PCHP,i为电力系统节点i的非燃气机组、GFG、STCHP和CHP的有功出力;QG,i、QGAS,i、QSTCHP,i、QCHP,i为电力系统节点i的非燃气机组、GFG、STCHP和CHP的无功出力;PD,i、QD,i为电力系统节点i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PW,i、QW,i为电力系统节点i风电场的有功和无功功率;PPV,i、QPV,i为电力系统节点i光伏电站的有功和无功功率;ΔPW,i、ΔPPV,i为电力系统节点i风电场的弃风功率、光伏电站的弃光电功率;PEB,i为电力系统节点i的EB消耗电功率;QC,i为电力系统节点i的无功电源功率;Gij、Bij为电力系统节点导纳矩阵的第i行第j列元素的实部和虚部;πi和πj为天然气系统节点i和j的节点气压;FG,i、FD,i为天然气系统节点i的气源注入气流和节点气负荷;FGAS,i、FCHP,i、FSTCHP,i、FGB,i为天然气系统节点i的燃气机组、CHP、STCHP和燃气锅炉的消耗天然气气流;Cr、τr为天然气系统压缩机r流过的流量和消耗的流量;Air、Eir、Tir为天然气节点‑管道关联矩阵、节点‑压缩机关联矩阵和节点‑压缩机入口节点关联矩阵的第i行第r列元素;sij、kr为天然气管道r的气流方向和管道常数;ΦD,i、ΦG,i、ΦCHP,i、ΦSTCHP,i、ΦGB,i、ΦEB,i为热力系统节点i的热负荷、燃煤热源、CHP、STCHP、GB和EB的供热功率;Mh、kh为热力系统供热管道h的流量和阻力系数;Ts,i、Tr,i和Ts,f、Tr,f分别为热力系统节点i和节点f的供水、回水温度;Blh为热力系统回路供热管道关联矩阵第l行第h列元素;As,ef、Ar,ef为热力系统供热和回水网络结构矩阵第e行第f列元素;Dih为热力系统节点‑供热管道关联矩阵中第i行第h列元素;bs,e、br,e为热力系统供水温度和回水温度相关系数;kh为热力系统供热管道h的阻力系数;SHC为水的比热容。Nn_e、Nn_g、Nn_h、Nf分别为电力系统节点、天然气系统节点、热力系统节点和热力系统网络回路的数目。耦合元件STCHP和EB装置的模型如下:2‑1)STCHP机组模型建立STCHP的多能流模型方程式如下:ΦSF,k=ηSF,kSSF,kR,k=1,2,...,Nb  (9)ΦSF,k+FSCPT,kGHV=PSCPT,k/ηSCPT,k,k=1,2,...,Nb  (10)PSCPT,k=HSCPT,k/νSCPT,k,k=1,2,...,Nb   (11)HSCPT,k=ΦSCPT,k+SSH,k‑SEH,k,k=1,2,...,Nb  (12)SSH,kSEH,k=0,k=1,2,...,Nb   (13)其中,式(9)为聚光集热装置的光热转换关系式;式(10)和(11)为热电联产机组消耗天然气、光热与输出电功率和热功率的关系式;式(12)为STCHP的供热功率、输出热功率与储热的关系式;式(13)为储热的工作模式方程。其中,ΦSF,k、SSF,k、ηSF,k为STCHPk聚光集热装置的吸收热功率、镜场面积和工作效率;R为光照辐射度;PSTCHP,k、FSTCHP,k、ΦSTCHP,k为STCHPk的有功出力、消耗气流量和供热功率;vCHP,k、ηSF,k、HCHP,k为STCHPk的热电比、转化效率和输出热功率;SSH,k、SEH,k为储热装置的储热功率、放热功率;GHV为天然气的高热值;Nb为STCHP的数目。2‑2)EB装置模型EB的电热转换关系满足如下方程式:ΦEB,k=ηEB,kPEB,k,k=1,2,...,Neb   (14)式中,PEB,k、ΦEB,k、ηEB,k为EBk的有功出力、供热功率和转化效率;Neb为EB的数目。(3)建立不等式约束电‑气‑热互联系统的综合负荷削减优化模型的不等式约束包括:式(15)‑(19)的电负荷、气负荷、热负荷削减变量和弃风、弃光变量的上下限约束;式(20)‑(30)的燃气机组、STCHP、EB、储热和常规发电机的容量约束;式(31)‑(32)的电力系统节点电压约束、线路功率约束。式(33)‑(36)的天然气系统节点气压约束、气源注气量约束、压缩机压缩比约束;式(37)‑(41)的热力系统热源约束、供/回水温度约束和热力管道流量约束。0≤Ce,i≤PD,i,i=1,2,...,Nd_e   (15)0≤Cg,i/GHV≤FD,i,i=1,2,...,Nd_g  (16)0≤Ch,i≤ΦD,i,i=1,2,...,Nd_h  (17)0≤ΔPW,i≤PW,i,i=1,2,...,Nw   (18)0≤ΔPPV,i≤PPV,i,i=1,2,...,Npv   (19)Vimin≤Vi≤Vimax,i=1,2,...,Nn_e   (31)‑Tlmin≤Tl≤Tlmax,l=1,2,...,Nr   (32)式中,Tl是输电线路l流过的功率;Rq是压缩机支路q的压缩比;和PminG,i分别为非燃气常规发电机组有功出力的上限和下限;和QminG,i为非燃气常规发电机组无功出力的上限和下限;和PminGAS,i分别为GFG机组有功出力的上限和下限;和QminGAS,i分别为GFG机组无功出力的上限和下限;和PminCHP,i分别为CHP机组有功出力的上限和下限;和QminCHP,i分别为CHP机组无功出力的上限和下限;和PminSTCHP,i分别为STCHP机组有功出力的上限和下限;和QminSTCHP,i分别为STCHP机组无功出力的上限和下限;和PminEB,i分别为EB装置消耗电功率的上限和下限;和SminSH,k分别为STCHP机组储热装置储热功率的上限和下限;和SminEH,k分别为STCHP机组储热装置放热功率的上限和下限;和分别为天然气节点气压的上限和下限;和FminG,i分别为天然气气源注入量的上限和下限;和FminGB,i分别为GB装置消耗气量的上限和下限;和Rminq分别为压缩机压缩比的上限和下限;和ΦminG,i分别为热力系统热源功率的上限和下限;和ΦminSTCHP,i分别为STCHP机组供热功率的上限和下限;和Tminr,i为热力系统节点回水温度的上限和下限;和Tmins,i为热力系统节点供水温度的上限和下限;和Vmini分别为节点电压幅值的上限和下限;和Tminl为输电线路传输功率的上限和下限;和Mminh为供热管道水流量的上限和下限。Nr是输电线路的总数,Nu是非燃气常规机组的总数,Ns是天然气气源的总数,Na是GFG机组的总数,Nc是CHP机组的总数,Ngb是GB装置的总数,Np是压缩机的总数,Nq是供热管道的总数,Nt是热力系统热源的总数。(4)综合最小优化模型求解以及弃风、弃光量和电/气/热负荷削减量计算基于第(1)步的目标函数和第(2)步的等式约束以及第(3) 步的不等式约束,电‑气‑热互联系统弃风弃光和电/气/热负荷削减综合最小优化模型已建立完成。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711000202.6/,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