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在桥台顶部钻制支座基础锚孔的切削钻机有效
申请号: | 201620147689.5 | 申请日: | 2016-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992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27 |
发明(设计)人: | 杨宏量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公联信达智能交通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21/00 | 分类号: | E01D2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45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桥台顶部钻制支座基础锚孔的切削钻机,它包括一个旋转切削钻、一个定位架和三个钢桁架。在桥台立墙前侧的脚手架之上,设有上下两层枕木。在两层枕木之上,三个钢桁架并排而立构成一个支撑体,支撑体利用两根螺栓与桥台立墙锚固在一起。定位架固定在支撑体的顶面,在其顶部以215mm为间距并排设有四对嵌入槽。旋转切削钻可顺次架设在这四对嵌入槽中,向桥台立墙内钻制顶层锚孔。撤除上一层枕木,重新架设本实用新型,可钻制下底层锚孔。旋转切削钻配置开孔器,可准确打开孔口;配置钻筒,可钻制锚孔;安装加长杆,可扩大锚孔的钻制长度。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易于安装和拆卸,操作简便,在桥台立墙内钻制锚孔快速而准确。 | ||
搜索关键词: | 桥台 顶部 支座 基础 切削 钻机 | ||
【主权项】:
一种在桥台顶部钻制支座基础锚孔的切削钻机,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个旋转切削钻〔1〕、一个定位架〔2〕和三个钢桁架〔3〕;在桥台立墙〔7〕的顶面,临时支座〔11〕支撑着预应力连续箱型梁〔10〕;在板式橡胶支座〔6〕之下的桥台立墙〔7〕顶部,以200mm为间距沿纵桥向水平钻制两排950‑1050mm长的锚孔〔5〕;每一排锚孔〔5〕都以215mm为间距设置四个,顶排锚孔〔5〕距桥台立墙〔7〕顶面60‑65mm;所述的钢桁架〔3〕沿纵桥向长1600mm、沿横桥向宽285mm、高1200mm;在钢桁架〔3〕的左右边部,各设有一个矩形钢框〔3‑1〕;在两个矩形钢框〔3‑1〕之间,设有四根横向连杆〔3‑2〕、六根横梁〔3‑3〕和六根斜向连杆〔3‑4〕;在桥台立墙〔7〕的前侧,在脚手架〔8〕之上,设有上下两层枕木〔9〕,上一层枕木〔9〕的厚度为200mm;在枕木〔9〕之上,三个钢桁架〔3〕并排而立构成一个支撑体;支撑体的前侧面与桥台立墙〔7〕相贴,两根螺栓分别穿过左右个两个钢桁架〔3〕其前部横梁〔3‑3〕的圆孔进入桥台立墙〔7〕内,将支撑体与桥台立墙〔7〕锚固在一起;在支撑体中,每相邻的两个钢桁架〔3〕其相贴的两个矩形钢框〔3‑1〕都利用十六根螺丝〔4〕固定在一起;在支撑体顶面的正中部位,固定着所述的定位架〔2〕;定位架〔2〕由两道底梁〔2‑1〕、两道装配梁〔2‑2〕、两道固定梁〔2‑3〕和十六个卡口〔2‑4〕组成,其前后相互对称,左右亦相互对称;底梁〔2‑1〕的长度为1600mm,两道底梁〔2‑1〕以645mm为间距沿纵桥向水平设置;在两道底梁〔2‑1〕的前后端部,各沿横桥向设置一道855mm长的装配梁〔2‑2〕;在每一道装配梁〔2‑2〕之上,都与之相平行地设置一道855mm长的固定梁〔2‑3〕;在两道固定梁〔2‑3〕相互面对的一侧,各沿横桥向焊接一排八个卡口〔2‑4〕;每一排的八个卡口〔2‑4〕都形成四个高度为42.5mm、长度为92.5mm、宽度为4.5mm的嵌入槽〔2‑5〕,这四个嵌入槽〔2‑5〕以215mm为间距且左右相互对称;整个定位架〔2〕并排设有四对嵌入槽〔2‑5〕,利用每一对嵌入槽〔2‑5〕,都能安装所述的旋转切削钻〔1〕;旋转切削钻〔1〕由一个主机〔1‑1〕、一道主梁〔1‑2〕、一根主轴〔1‑3〕、一根齿条〔1‑4〕、一个方钢套筒〔1‑5〕、两块嵌入板〔1‑6〕、一个开孔器〔1‑7〕、一个钻筒〔1‑8〕和两根加长杆〔1‑9〕组成;安装于定位架〔2〕上的旋转切削钻〔1〕,其两块嵌入板〔1‑6〕分别插入前后两个嵌入槽〔2‑5〕中,其主梁〔1‑2〕和齿条〔1‑4〕都沿纵桥向水平设置,其方钢套筒〔1‑5〕套在主梁〔1‑2〕和齿条〔1‑4〕的外侧,其主机〔1‑1〕位于方钢套筒〔1‑5〕之上并与之相固定,其主轴〔1‑3〕的两端分别伸出主机〔1‑1〕的左右两侧;在主机〔1‑1〕之内,一个齿轮与主轴〔1‑3〕相固定,在主机〔1‑1〕的底部,该齿轮与齿条〔1‑4〕相咬合;在主机〔1‑1〕的前端,安装着开孔器〔1‑7〕或钻筒〔1‑8〕;当锚孔〔5〕的钻制长度超过430mm时,在主机〔1‑1〕的前端与钻筒〔1‑8〕之间,安装着一根或两根加长杆〔1‑9〕。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公联信达智能交通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北京公联信达智能交通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20147689.5/,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