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冷媒循环量可调的制冷或热泵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610813444.6 | 申请日: | 2016-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427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赵向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向辉 |
主分类号: | F25B13/00 | 分类号: | F25B13/00;F25B30/02;F25B41/06;F25B43/00;F25B4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1835 浙江省绍兴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冷媒循环量可调的制冷或热泵系统,包含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蒸发器,其特征在于还设置有储液器,所述储液器包含筒体、冷媒进口管道、液态冷媒出口管道、气态冷媒出口管道;所述压缩机排气口、所述冷凝器、所述节流装置、所述储液器的冷媒进口管道、所述储液器的液态冷媒出口管道、所述蒸发器、所述压缩机吸气口或补气口依次串联连通,所述储液器的气态冷媒出口管道通过气态冷媒流量调节装置连通所述蒸发器。通过相应的控制方法,本发明可以对制冷或热泵系统中制冷剂的循环量进行控制,使冷凝器侧始终处于比较理想的运行状态,从而使系统在各种工况和条件下均能可靠、高效运行。 | ||
搜索关键词: | 冷媒 循环 可调 制冷 系统 | ||
【主权项】:
一种冷媒循环量可调的制冷或热泵系统,包含压缩机(10)、第一换热器(20、21、40)、节流装置(30、31)、第二换热器(40、20),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储液器(5),所述储液器(5)包含筒体(50)、冷媒进口管道(51、52)、液态冷媒出口管道(52、51)、气态冷媒出口管道(53);包含制冷或热泵回路,所述制冷或热泵回路至少由所述压缩机(10)、所述第一换热器(20、21、40)、所述节流装置(30、31)、所述储液器(5)、所述第二换热器(40、20)依次串联连通而成,其中,所述节流装置(30、31)连通所述储液器(5)的冷媒进口管道(51、52),所述储液器(5)的液态冷媒出口管道(52、51)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40、20),所述第二换热器(40、20)连通所述压缩机(10)的吸气口或补气口,所述制冷或热泵回路可实现制冷或热泵循环,所述制冷或热泵循环中所述第一换热器(20、21、40)做为冷凝器,所述第二换热器(40、20)做为蒸发器;至少符合下列条件A、B和C之一:A)所述储液器(5)的气态冷媒出口管道(53)通过支路管道连通所述制冷或热泵回路中从所述液态冷媒出口管道(52、51)至所述第二换热器(40、20)出口前的冷媒通道,在该支路管道上或者在所述储液器(5)的气态冷媒出口管道(53)上设置有气态冷媒流量调节装置(35);所述制冷或热泵循环运行过程中,当需要增加所述第一换热器(20、21、40)中的冷媒循环量时,控制所述气态冷媒流量调节装置(35)使通过其的冷媒流量减小,当需要减小所述第一换热器(20、21、40)中的冷媒循环量时,控制所述气态冷媒流量调节装置(35)使通过其的冷媒流量增大;B)所述制冷或热泵回路中,所述压缩机(10)至所述第一换热器(20、21、40)之间的冷媒通道不经过四通换向阀,所述储液器(5)的气态冷媒出口管道(53)通过支路管道连通所述制冷或热泵回路中从所述蒸发器(40、20)出口至所述压缩机(10)吸气口或补气口之间的冷媒通道,在该支路管道上或者在所述储液器(5)的气态冷媒出口管道(53)上设置有气态冷媒流量调节装置(35);所述制冷或热泵循环运行过程中,当需要增加所述第一换热器(20、21、40)中的冷媒循环量时,控制所述气态冷媒流量调节装置(35)使通过其的冷媒流量减小,当需要减小所述第一换热器(20、21、40)中的冷媒循环量时,控制所述气态冷媒流量调节装置(35)使通过其的冷媒流量加大;C)所述储液器(5)的气态冷媒出口管道(53)通过支路管道连通所述制冷或热泵回路中从所述蒸发器(40、20)出口至所述压缩机(10)吸气口或补气口之间的冷媒通道,在该支路管道上或者在所述储液器(5)的气态冷媒出口管道(53)上设置有气态冷媒流量调节装置(35);所述制冷或热泵循环运行过程中,当需要增加所述第一换热器(20、21、40)中的冷媒循环量时,控制所述气态冷媒流量调节装置(35)使通过其的冷媒流量减小,当需要减小所述第一换热器(20、21、40)中的冷媒循环量时,控制所述气态冷媒流量调节装置(35)使通过其的冷媒流量增大;是否需要增加或减小所述第一换热器(20、21、40)中的冷媒循环量至少依据以下C1、C2、C3、C4、C5和C6其中之一所述的参数:C1)所述制冷或热泵循环中所述压缩机(10)的排气温度或壳体温度或内部温度;C2)所述制冷或热泵循环的冷凝压力或冷凝温度;C3)所述制冷或热泵循环中从所述第一换热器(20、21、40)入口至所述节流装置(30、31)入口之间的冷媒通道中某一处冷媒的过冷度以及所述制冷或热泵循环的冷凝压力或冷凝温度;C4)为所述第一换热器(20、21、40)冷却的流体温度以及所述制冷或热泵循环的冷凝压力或冷凝温度;C5)为所述第一换热器(20、21、40)冷却的流体温度以及所述制冷或热泵循环中所述第一换热器(20、21、40)的出口温度;C6)所述制冷或热泵循环中从所述第一换热器(20、21、40)入口至所述节流装置(30、31)入口之间的冷媒通道中某一处冷媒的过冷度;当仅依据C6所述的参数来判断是否需要增加或减小所述第一换热器(20、21、40)中的冷媒循环量时,所述制冷或热泵系统至少符合下列条件C61和C62之一:C61)通过对比所述某一处冷媒的过冷度及预先设定的过冷度目标区间来控制通过所述气态冷媒流量调节装置(35)的冷媒流量;C62)所述气态冷媒流量调节装置(35)是电子膨胀阀,对其调节的方式为:根据所述某一处冷媒的过冷度及预先设定的过冷度目标值对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进行比例调节或PI调节或PD调节或PID调节,所述PI调节是比例+积分调节,所述PD调节是比例+微分调节,所述PID调节是比例+积分+微分调节。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向辉,未经赵向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813444.6/,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实验室的高精度温湿度控制制冷系统及其方法
- 下一篇:换热器及空调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