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温高压体系下内源微生物激活剂的筛选方法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610552281.0 | 申请日: | 2016-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22619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5 |
发明(设计)人: | 戴振华;孙刚正;巴燕;刘涛;郭继香;张世岭;付越群;卓苗;王艳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G01N11/00 | 分类号: | G01N11/00;G01N13/02;G01N33/28;C12Q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韩蕾;姚亮 |
地址: | 10224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提供高温高压体系下内源微生物激活剂的筛选方法及其应用,该方法包括:将待筛激活剂与原油混合,在50~65℃及11.5~13.5MPa体系培养后测定总菌浓度,及烃氧化菌、乳化功能菌、硫酸盐还原菌及产甲烷菌浓度;将待筛激活剂与原油混合,在50~65℃及11.5~13.5MPa体系培养后评价原油性质及微生物发酵液与原油界面性质;评价待筛选剂的物理模拟驱油效果;对各指标计算打分,将各指标所得分值相加得待筛剂综合得分。本发明的筛选方法是针对高温高压体系,兼有全面、系统、操作性好和特异性强的特点,填补了目前激活剂在高温高压体系下效果评价空白,为提高内源微生物采油技术现场应用效果评价提供了有效依据。 | ||
搜索关键词: | 高温 高压 体系 内源 微生物 激活剂 筛选 方法 及其 应用 | ||
【主权项】:
1.一种内源微生物激活剂的筛选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容器中加入地层水,再加入碳源、氮源、磷源和原油,并分别使其质量浓度为0.35%~0.55%、0.1%~0.25%、0.05%~0.1%和6%~10%;再向容器中打压至目标油藏地层压力11.5~13.5MPa,在搅拌速度为150rpm~300rpm 及目标油藏温度50~65℃条件下,振荡培养3d~5d;取培养后的混合溶液测试所述总菌浓度及所述指标烃类氧化菌浓度、乳化功能菌浓度、产甲烷菌浓度和硫酸盐还原菌浓度;向容器中加入碳源、氮源、磷源和原油,随后加入地层水,并使碳源的质量浓度为0.35%~0.55%、氮源的质量分数为0.1%~0.25%、磷源的质量分数为0.05%~0.1%和原油的质量分数为6%~10%,混合并密封该容器,向该容器打压至目标油藏地层压力11.5~13.5MPa;然后在搅拌速度为150rpm ~300rpm和目标油藏温度50~65℃条件下,振荡培养10d~15d;取出后放置4℃的冰箱内静止,待上面的油层完全凝固,取出油层,测定所述指标原油降粘率、乳化指数、界面张力及界面剪切粘度;装填渗透率为500×10‑3μm2、700×10‑3μm2、1000×10‑3μm2、1500×10‑3μm2、2000×10‑3μm2填砂岩心,抽真空饱和水,计算孔隙体积;饱和脱水脱气原油,饱和至岩心出口产出液含油100%为止,计算岩心的原始含油;一次水驱至采出程度为30%,然后注入0.3PV~0.5PV的所述待筛选内源微生物激活剂,该激活剂包括质量分数为0.35%~0.55%的碳源、质量分数为0.1%~0.25%的氮源、质量分数为0.05%~0.1%的磷源及余量的水,在目标油藏地层温度50~65℃和目标地层压力11.5~13.5MPa下,培养15d~30d;培养结束后进行二次水驱,至采出液含水98%以上,计算填砂岩心二次水驱采出程度和所述提高采收率;对各指标进行计算打分,最后将各指标所得分值相加得待筛选内源微生物激活剂综合得分,以该综合得分作为待筛选内源微生物激活剂的依据,综合得分为80分以上为A类激活剂,70~79分为B类激活剂,60~69分为C类激活剂;其中,所述打分的方法为:设置第一权重,第一权重的分配为总菌浓度:7%;原油性质:21%;微生物发酵液与原油界面性质:31%;微生物提高采收率:41%;依据各指标的测定结果,还设置I、II及III类权重,其中,I类权重为90%,II类权重为70%,III类权重为50%;具体地:依据所测定的烃氧化菌浓度,当其>108个/mL时,将其分入I类,当其在106~108个/mL时,将其分入II类,当其<106个/ml时,将其分入III类;依据所测定的乳化功能菌浓度,当其>106个/mL时,将其分入I类,当其在104~106个/mL时,将其分入II类,当其<104个/ml时,将其分入III类;依据所测定的硫酸盐还原菌浓度,当其<103个/mL时,将其分入I类,当其在103~105个/mL时,将其分入II类,当其>105个/ml时,将其分入III类;依据所测定的产甲烷菌浓度,当其>105个/mL时,将其分入I类,当其在103~105个/mL时,将其分入II类,当其<103个/ml时,将其分入III类;依据所测定的原油降粘率,当其>80%时,将其分入I类,当其在60%~80%时,将其分入II类,当其<60%时,将其分入III类;依据所述测定的乳化指数,当其>85%时,将其分入I类,当其在70%~85%时,将其分入II类,当其<70%时,将其分入III类;依据所测定的界面张力,当其<15mN/m时,将其分入I类,当其在15~25mN/m时,将其分入II类,当其>25mN/m时,将其分入III类;依据所测定的界面剪切粘度的评价效果,当其>25×10‑3mN/m·s时,将其分入I类,当其在15×10‑3~25×10‑3mN/m·s时,将其分入II类,当其<15×10‑3mN/m·s时,将其分入III类;依据测定的微生物提高采收率,当其>10%时,将其分入I类,当其在5%~10%时,将其分入II类,当其<5%时,将其分入III类;且还对各指标分配分数,具体地:烃氧化菌浓度指标分配5分;乳化功能菌浓度指标分配5分;硫酸盐还原菌浓度指标分配5分;产甲烷菌浓度指标分配5分;原油降粘率指标分配15分;乳化指数指标分配15分;界面张力指标分配15分;界面剪切粘度指标分配15分;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指标分配20分;各指标进行计算打分的公式为:依据各指标测定结果所获得的I、II或III类权重×100×各指标所获得的第一权重;各指标所获得的第一权重分别为:烃氧化菌浓度指标所获得的第一权重为:该指标的分配分数/20×总菌浓度的第一权重;乳化功能菌浓度指标所获得的第一权重为:该指标的分配分数/20×总菌浓度的第一权重;硫酸盐还原菌浓度指标所获得的第一权重为:该指标的分配分数/20×总菌浓度的第一权重;产甲烷菌浓度指标所获得的第一权重为:该指标的分配分数/20×总菌浓度的第一权重;原油降粘率指标所获得的第一权重为:该指标的分配分数/30×原油性质的第一权重;乳化指数指标所获得的第一权重为:该指标的分配分数/30×原油性质的第一权重;界面张力指标所获得的第一权重为:该指标的分配分数/30×微生物发酵液与原油界面性质的第一权重;界面剪切粘度指标所获得的第一权重为:该指标的分配分数/30×微生物发酵液与原油界面性质的第一权重;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指标所获得的第一权重为:该指标的分配分数/20×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的第一权重。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552281.0/,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