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狭管效应在“控流变压流场”自适应风电技术中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610348235.9 | 申请日: | 2016-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0505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6-10-26 |
发明(设计)人: | 于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于平 |
主分类号: | F03D9/25 | 分类号: | F03D9/25;F03D3/02;F03D3/04;F03D13/20;F03D15/20;F03D7/06;F03D3/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10 黑龙江省哈尔***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微风和强风发电的,“狭管效应”与“控流变压流场”自适应系统的风力发电技术;在风力发电场中风电设备的种种排列,不同形态的风场产生狭管效应自适应的风能,当自然界处于微风工况时,风电设备组合形成狭管形态的风道,控流系统利用风洞效应使风能的压力和密度得到提高,为风电系统提供了高效风能,实现了微风时大容量电机达到额定输出值,使风能利用呈递增式增长,当风能超过额定功率时,调载系统调整自适应电机系统,使其接近额定功率,保持额定功率工况,做到无切出风速,单机年发电达到5000‑8000小时,无高压冲击电网。本发明是由3‑5根柱体的框架结构组成,其上设有输电线架和自备的输变电网,增大了装机容量,减小了总成本。 | ||
搜索关键词: | 效应 流变 压流场 自适应 技术 中的 应用 | ||
【主权项】:
一种形成狭管效应和“控流变压流场”自适应的风力发电场和风力发电技术,其特征在于:在风场中设置若干上、下叠层式垂直轴风电系统(2),相邻的风电系统(2)根据不同的风向和地形地貌相携而设,排列成各种不同异形形式的狭管形态(172),形成狭管效应,在狭管风道中风速和风压得到了改变(172),使风能密度提高后进入风电系统(1),狭管效应(172)的高压风能与自适应的功率调节,使控流变压流场(12)的风能保持在额定功率工况,控流系统是将风场、风能源通过技术改变达到物为我用的目的,风场的设置,包括形成;多个斜线“/”“∫”的叠加结构,多个横线
的叠错结构,多个上曲线的“∨”W结构和多个下曲线的“∧”M结构及单体的“×”“※”“N”“L”结构为狭管效应风道(172)。垂直轴风电系统(2)的安装由三根以上的框架结构体(3)作为支柱,框架结构体(3)之间水平连接着多层桁架(31);风电系统(1)设置于多个层叠桁架间(31)与结构固定连接(3)。相邻的结构体(2)可共用相邻的固定框架(3)。在风电塔结构体的顶部还设有支撑输变电线的塔架(6),每层风电系统(1)发出的电力,经输出线(143)穿入空心轴内(11),上行链接输变电系统(8)。每层垂直轴风电系统(1)包括自动控制调载系统和电机自适应自动转换系统,调载系统的控制器分别与风电系统(1)的额定功率输出监控机构、风力驱动调载机构和自适应切换机构连接,当感应和调载系统发出指令时,自适应与调载系统配合调整气流。所述垂直轴风机系统(13)由斗状形(132),上、下封闭的外挂形态形成的风机(13),等距间隔时封闭段与入风段按比例分割,入风段使气流(134)进入风力机斗状体内(132);风力机(13)与串联发电机转子(141)相连接,风力机扰流板(12)或狭管效应排列风道(172)与入风口对应设置(134);将风能导向风力机,风能作用在垂直轴叶片(132)上驱动风机(131)转动并带动发电机发电(14)。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于平,未经于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348235.9/,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