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池塘循环水养殖水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10332643.5 | 申请日: | 2016-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9471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10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升;庞尊方;马文辉;王秉心;张克俭;郑维丹;孙维栋;董在英;朱吉刚;张平;任宝辉;王晓梅;毛东亮;李波;翟介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莱州明波水产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63/04 | 分类号: | A01K63/04 |
代理公司: | 烟台双联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25 | 代理人: | 梁翠荣 |
地址: | 261418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是一种池塘循环水养殖水处理系统,包括设在养殖池塘中心位置的生物净化池,生物净化池的中心位置设有分离井;分离井的中心位置的循环泵井中安装有提升泵;还包括设置在生物净化池壁外侧的紫外线消毒井;位于养殖池塘基础底板下方的预埋出水横管内端连接有出水内纵管,外端连接有出水外纵管;出水内纵管的上端口位于消毒井中,出水外纵管的出水口位于养殖池塘外边沿部位液面以下;养殖池塘基础底板中心位置设有集污坑,集污坑连接有排污管;分离井和集污坑之间安装有分离井排污管。在养殖池内完成循环水过滤、生物净化和紫外线消毒处理,仅在回水提升过程需要泵动力,其他循环及排污过程不需要动力,降低了动力消耗并提高了水处理效率。 | ||
搜索关键词: | 出水 养殖池塘 纵管 生物净化池 集污 水处理系统 循环水养殖 紫外线消毒 基础底板 排污管 池塘 水处理效率 循环水过滤 动力消耗 排污过程 生物净化 回水 泵动力 出水口 上端口 提升泵 外边沿 消毒井 循环泵 养殖池 横管 井中 内端 外端 液面 预埋 | ||
【主权项】:
1.一种池塘循环水养殖水处理系统,它包括集中处理池,设置在养殖池塘岸边的设备间(35)以及设置在集中处理池与养殖池塘岸边之间的操作走台(36),其特征在于:所述集中处理池包括设在养殖池塘中心位置并具有生物净化池壁(6)的生物净化池(8),生物净化池(8)的池底与养殖池塘基础底板(1)之间具有集中处理池底部空间(15);生物净化池(8)的中心位置设有具有圆筒形分离井壁(9)的分离井(10),分离井壁(9)的下端与生物净化池(8)的池底相连接;分离井(10)的中心位置设有具有圆筒形循环泵井壁(11)的循环泵井(12),该循环泵井壁(11)下端高于分离井壁(9)的下端;循环泵井(12)中安装有提升泵;分离井(10)具有环形的分离井底板(13),所述分离井底板(13)内侧与循环泵井壁(11)的下端相连,外侧与分离井壁(9)的下端相连;所述集中处理池还包括设置在生物净化池壁(6)外侧的紫外线消毒井(16),紫外线消毒井(16)与生物净化池(8)共用同一池底且共用部分墙壁,并在该共用墙壁下端开设有消毒井进水口(7);所述集中处理池还包括位于养殖池塘基础底板(1)下方的预埋出水横管(18),该预埋出水横管(18)的内端连接有出水内纵管(19),外端连接有出水外纵管(20);出水内纵管(19)的上端口位于消毒井(16)中,出水外纵管(20)的出水口位于养殖池塘外边沿部位液面以下;分离井(10)和集中处理池底部空间(15)之间安装有分离井排污管(2);养殖池塘基础底板(1)中心位置设有集污坑(3),集污坑(3)连接有排污管(4);所述池塘循环水养殖水处理系统还包括与排污管(4)相连接的排放子系统;所述排放子系统包括养殖池塘坝体(22)以及位于养殖池塘坝体(22)外侧的排水井(23);所述排水井(23)中设有水封井(28);所述排水井(23)一侧还安装有排污排水管(29);所述排放子系统还包括虹吸管,该虹吸管由虹吸上升管(30)和虹吸下降管(31)构成,虹吸下降管(31)的端口位于所述水封井(28)中;虹吸管的上端连接有真空控制阀(32);所述排放子系统还包括穿过所述养殖池塘坝体(22)的虹吸破坏管(33),该虹吸破坏管(33)的外端与所述虹吸管相连接,内端连接有端口用于深入到养殖池塘液面下方的下倾管(34);所述虹吸上升管(30)的下端连接所述排污管(4),该排污管(4)自所述养殖池塘坝体(22)内侧向外穿出。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莱州明波水产有限公司,未经莱州明波水产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332643.5/,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定位非压式“压痕”工艺
- 下一篇:用于汽车座椅的座椅靠背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