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岩桐组培繁殖和块茎保存及其再繁殖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00445.7 | 申请日: | 2014-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587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8 |
发明(设计)人: | 黄小荣;闫鼎羽;彭玉华;申文辉;庞世龙;谭一波;钟瑜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 |
代理公司: | 广西南宁汇博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5114 | 代理人: | 邹超贤 |
地址: | 530002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岩桐组培繁殖和保存及其再繁殖的方法,包括母株培养、外植体选择与消毒,在培养温度为26±2℃,光照培养时间为每天11~13h,光照强度为2500~5000lx条件下诱导分化;在500ml的三角瓶中继代扩繁;组培苗移栽,组培苗定植得到大岩桐组培苗木;组培苗保存及其再繁殖是将扩繁瓶子苗在500ml的三角瓶中培养,培养温度为16~28℃,光照强度为500~1500lx,光照时间为每天11~12h,瓶内结球,用块茎保存继代;瓶内块茎的复苏和进入下一周期的继代扩繁。本方法具有简单易行、效高价廉、繁殖速度快,不受时间和季节的限制,有利于高效繁殖,并应用于实际生产,具有较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大岩桐组培 繁殖 块茎 保存 及其 方法 | ||
【主权项】:
一种大岩桐组培繁殖和保存及其再繁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组培繁殖包括母株培养、外植体选择与消毒、诱导分化、继代扩繁、组培苗移栽、组培苗定植工序,得到大岩桐组培苗木;保存及其再繁殖的方法是将瓶子苗从扩繁转向瓶内结球、保存块茎的继代、瓶内块茎的复苏和进入下一周期的继代扩繁,其操作步骤如下:(1)母株培养:选用开过花或正在开花的盆栽大岩桐作为母株,适当追肥、修剪,促进大岩桐萌芽和植株的生长;(2)外植体选择与消毒:选择大岩桐健壮的腋芽或顶芽带下部枝条,剪成3~4 cm,在超净工作台上用70 %的乙醇浸润8~10秒,再用无菌水漂洗2次,然后将材料转移到已灭菌的广口瓶,用0.1 %的升汞消毒10~12分钟,最后用无菌水清洗5次;(3)诱导分化:将消毒好的外植体的两端切口分别剪去2~3 mm,将修剪好的外植体斜插在试管诱导培养基上,为了提高接种成功率,每只试管只插一个外植体进行诱导培养,培养温度为26±2 ℃,光照培养时间为每天11~13 h,光照强度为2500~5000 lx,15天后外植体膨大,25天后出现芽点;(4)继代扩繁:将试管接种成功的无菌材料转入装有继代培养基的500 ml三角瓶容器中,主要是通过腋生枝途径继代扩繁,少数接触到继代培养基的叶片也产生丛生芽,温度和光照同诱导培养条件,25~32天继代1次,每瓶有效瓶子苗20~40株;(5)组培苗移栽:移栽组培苗,苗床基质先用0.1 %的高锰酸钾淋透消毒1天后使用;移栽时先将3~6 cm高的组培丛生苗从三角瓶内夹出,清水洗去培养基,再将组培丛生苗分成单株,移栽到苗床上;(6)组培苗定植:组培苗在苗床上经过28~32天的驯化适应之后,挑选健壮植株移栽到装有定植基质的营养杯定植,定植后的杯苗1月后可以出售;(7)瓶内结球:完成组培苗生产任务后,剩余的继代扩繁瓶子苗作为备用材料进入保存阶段,保存阶段采用保存培养基在500 ml的三角瓶中培养,修剪结球瓶子苗;(8)保存块茎的继代:每隔3.5~4月,将瓶内结球从旧的保存培养基转入新的保存培养基,以避免三角瓶的棉塞连续使用太长时间而出现霉菌污染,保留块茎和其上部2.5~3 cm高的植株,其余材料剪掉丢弃,块茎逐渐增大,经过1年的保存,块茎直径可达4~7 mm;(9)瓶内块茎的复苏:当需要扩大生产时,将半休眠状态的块茎材料复苏唤醒,将保存的瓶内块茎和其上部植株整块转入诱导培养基,使块茎完全浸泡在半固态培养基中,20~30天块茎分化大量新芽,繁殖系数10以上,切分块茎,进入下一周期腋生枝继代扩繁阶段。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未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410100445.7/,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