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封头-筒身一体化纤维缠绕复合材料气瓶的设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32204.2 | 申请日: | 2013-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723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贺启林;许光;王洪锐;周浩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17C1/06 | 分类号: | F17C1/06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天科技专利中心 11009 | 代理人: | 安丽 |
地址: | 100076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封头-筒身一体化纤维缠绕复合材料气瓶的设计方法,该复合材料气瓶可用于火箭及导弹高压气瓶、车载天然气存储压力容器等。本发明可以实现复合材料高压气瓶缠绕铺层快速与优化设计,减少甚至避免气瓶设计、分析与验证的反复性。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一体化 纤维 缠绕 复合材料 设计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封头-筒身一体化纤维缠绕复合材料气瓶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为:第一步:确定复合材料气瓶的设计要求,即复合材料气瓶的容积V、包络尺寸、工作压力p和爆破强度pb;第二步:确定气瓶内衬的几何尺寸设定气瓶筒身长度L、半径R、气瓶管嘴外径,根据第一步中气瓶的容积V与包络尺寸,得到内衬封头椭球面半轴B为B = 3 ( 10 6 V - π R 2 L ) 4 πR 2 - - - ( 1 ) ]]>第三步:获取初始材料数据对纤维复合材料进行力学性能测试,获取纤维材料的拉伸强度σfb;第四步:进行复合材料气瓶封头及筒身纤维缠绕铺层设计(1)基本参数计算(1.1)气瓶封头的曲率半径计算气瓶封头采用旋转对称椭球封头,则主曲率坐标线为子午线
线和平行圆线θ线;气瓶封头各点的子午线
线主曲率半径
为
平行圆线θ线主曲率半径Rθ为R θ = - ( z 2 R 4 B 4 + r 2 ) 1 / 2 - - - ( 3 ) ]]>式中,r为封头平行圆半径,z为平行圆到气瓶肩部的距离;(1.2)缠绕角计算气瓶封头部分的纤维采用测地线方式缠绕,根据纤维缠绕的扩孔半径ri与封头各处的平行圆半径r计算得到缠绕纤维在封头各处的缠绕角为αi(r)αi(r)=sin-1(ri/r) (4)式中,i=1、2、3…N,N为缠绕扩孔的次数;(1.3)各缠绕层纤维爆破强度贡献计算采用对称缠绕铺层方法进行铺层;以±αi(r)为缠绕角的2ni层螺旋缠绕纤维在封头处提供的纵向爆破强度
为
式中,σfb为纤维的拉伸强度,
表示以±αi(r)为缠绕角的缠绕纤维厚度,ni为第i次扩孔缠绕所含纤维束的层数,h为单束纤维纱片厚度;环向爆破强度
为
(2)复合材料气瓶封头段纤维螺旋缠绕铺层设计(2.1)首次扩孔缠绕以气瓶接管嘴外半径r1为首层缠绕纤维的扩孔半径,设定首次扩孔缠绕纤维层数n1与厚度为
则该缠绕纤维在封头各处对应的爆破强度p1(r)为纵向爆破强度与环向爆破强度的较小值,即
(2.2)第二次扩孔缠绕当首次扩孔缠绕纤维在封头各处提供的爆破强度小于气瓶的修正设计爆破强度时,则需要进行第二次扩孔缠绕铺层;第二次扩孔缠绕纤维的对应的平行圆半径r2通过下式确定p1(r2)=pbn (8)式中,pbn为复合材料气瓶封头段的修正设计爆破强度,pbn取0.3pb~0.5pb;设定第二次扩孔缠绕纤维层数为n2,厚度为
(2.3)第三次扩孔缠绕在r≥r2范围内,在封头平行圆半径r处由
厚度缠绕纤维提供的爆破强度为
第三次扩孔半径r3可以通过下式确定p2(r3)=pbn (10)设定第三次扩孔缠绕纤维层数为n3,厚度为
(2.4)第N次扩孔缠绕与(2.3)缠绕扩孔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多次扩孔铺层设计,直至第N次扩孔后气瓶封头沿母线各点爆破强度均满足
(3)气瓶筒身段铺层设计所有螺旋缠绕纤维在筒身段提供的环向爆破强度
为p α bθ = Σ i = 1 N p θ i ( R ) - - - ( 12 ) ]]>筒身段环向缠绕纤维层厚度为h fθ = R ( p b - p α bθ ) σ fb - - - ( 13 ) . ]]>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未经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310632204.2/,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智能小区电动汽车充电管理系统
- 下一篇:重金属废水膜集成处理工艺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