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电调衰减器的捷变频信号频响补偿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85244.6 | 申请日: | 2013-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475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9 |
发明(设计)人: | 左永锋;樊晓腾;刘盛;周俊杰;时慧;徐明哲;王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3G3/30 | 分类号: | H03G3/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555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电调衰减器的捷变频信号频响补偿方法,其包括:步骤1,在信号源整机全频段、全功率范围内根据相应的频率和功率进行校准,建立二维的捷变频信号频响校准数组;步骤2,当开机时,将校准数据依据频率和功率的索引存入捷变频信号频响校准数组的相应存储区内;步骤3,当捷变频信号的频率或功率发生变化时,利用主控制器根据要切换成的频率,从所述二维的捷变频信号频响校准数组的存储区内取出相应的校准数据;步骤4,根据校准数据计算出当前对应的频响补偿数据,并将其通过数模转换送入电调衰减器中,对捷变频信号进行频率、功率点的频响补偿。本发明能使电路的频响补偿全通路响应时间达到10纳秒量级。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衰减器 变频 信号 补偿 方法 | ||
【主权项】:
一种基于电调衰减器的捷变频信号频响补偿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1,在信号源整机全频段、全功率范围内根据相应的频率和功率进行校准,建立二维的捷变频信号频响校准数组;步骤2,当开机时,将校准数据依据所述频率和功率的索引存入所述二维的捷变频信号频响校准数组的相应存储区内;步骤3,当捷变频信号的频率或功率发生变化时,利用主控制器根据要切换成的频率和功率,从所述二维的捷变频信号频响校准数组的存储区内取出相应的校准数据;步骤4,根据所述校准数据计算出当前对应的频响补偿数据,并将其通过数模转换送入电调衰减器中,对所述捷变频信号进行频率、功率点的频响补偿。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包括:步骤11,根据预置功率平坦度数据计算当前频率和功率点对应的频响补偿数值D,该值作为初始校准数值;然后设置信号源为连续波模式,并置功率参考DAC为当前待校准功率P0;步骤12,在连续波模式下,开始校准,校准将在校准成功或者达到最大校准次数时结束,当校准成功时,将校准值D存入捷变频频响校准数组,当校准达到最大校准次数时,选一个最接近预置输出功率的频响校准值作为该点的校准值,并将该值存入捷变频频响校准数组;步骤13,对于信号源整机,按照设定的频率步进和功率步进进行全频率段全功率段校准;进一步的,所述步骤4包括:步骤41,在所述信号源整机的捷变频频响校准数组内找到已校准的两点CalP1和CalP2,且CalP1的频率小于或等于Freq、功率小于或等于Power,CalP2的频率大于Freq、功率大于Power;步骤42,根据CalP1和CalP2两点找到另外两个已校准的点CalP3、CalP4,且点CalP3、CalP4满足:CalP3的频率为F1、功率为P2,CalP4的频率为F2、功率为P1;且CalP1、CalP2、CalP3、CalP4的捷变频频响校准值分别为D1、D2、D3、D4;步骤43,根据CalP1、CalP2、CalP3、CalP4四个校准点计算得到点CalP13、CalP24,其中CalP13满足:CalP13和CalP1、CalP3两点具有相同频率,CalP13的功率是当前整机要输出的功率Power,校准值D13是根据CalP1、CalP3两点的功率P1和P3以及当前功率Power计算得到的,计算公式为:D13=D1+(D3‑D1)*((Power‑P1)/(P2‑P1)),其中CalP24满足:CalP24和CalP2、CalP4两点具有相同频率,CalP24的功率是当前整机要输出的功率Power,校准值C24是根据CalP2、CalP4两点的功率P2和P4以及当前功率Power计算得到的,计算公式为:D24=D2+(D4‑D2)*((Power‑P2)/(P4‑P2));步骤44,根据当前频率Freq以及获得的校准点CalP13、CalP24,根据公式D=((D24‑D13)/(F2‑F1))*Freq+D13‑((D24‑D13)/(F2‑F1))*F1计算得到当前频率校准值,该当前频率校准值为当前对应的频响补偿数据;其中,当前频率为Freq,简写为F,当前功率为Power,简写为P。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310585244.6/,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