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片式磁流变液电磁离合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67344.6 | 申请日: | 2013-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038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26 |
发明(设计)人: | 范元勋;张腾飞;费晓伟;赵晖;濮建荣;李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D29/00 | 分类号: | F16D29/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朱显国 |
地址: | 21009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片式磁流变液电磁离合器,采用多片式结构,利用磁流变液作为介质充满电磁离合器的多个主、从动摩擦片间的间隙,形成多个磁流变液工作环面,间隙磁场强度大,分布合理,传递力矩大,可用较小励磁电流控制较大的传递功率,易于实现自动控制,保证接合和分离过程的平稳性;输入、输出轴均采用两端支承,和壳体组成一个整体安装在机架内,结构紧凑、刚性比较好,安装维护方便;结构简单,可靠性高,传动平稳,适用于各种中小型自动化设备和伺服传动装置。 | ||
搜索关键词: | 多片式磁 流变 电磁离合器 | ||
【主权项】:
一种多片式磁流变液电磁离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入轴组件、输出轴组件和固定机架;输入轴组件包括输入轴(1)、主动摩擦片(4)、隔环(13)和弹性挡圈(17);输出轴组件包括输出轴(15)、从动摩擦片(5)、输入端壳体(3)、输出端壳体(16)、励磁线圈(6)、转子滑环(9)和定位销(12);固定机架包括输入端机架(18)、输出端机架(11)、输入端盖(19)、输出端盖(14)、定子滑环(8)和接线柱(7);输入轴(1)的中部通过花键与N个主动摩擦片(4)动联接,N≥2,主动摩擦片(4)之间通过隔环(13)隔开,最外侧的主动摩擦片(4)在输入轴(1)上靠近输入端用轴肩轴向定位,远离输入端由固定在输入轴(1)上的弹性挡圈(17)定位,输入轴(1)上轴肩和弹性挡圈(17)的外侧分别安装有一个唇型密封圈,两唇型密封圈的开口向对,两唇型密封圈的外径与壳体配合,输入轴(1)上在唇型密封圈的外侧分别安装有一对滚动轴承;输出轴(15)在远离输出端的法兰面通过螺钉与输出端壳体(16)相连接,输出端壳体(16)圆周方向又通过螺钉与输入端壳体(3)连接,输入端壳体(3)和输出端壳体(16)的内部形成一个安装主动摩擦片(4)、从动摩擦片(5)和励磁线圈(6)的工作空间,从动摩擦片(5)由外侧的一个圆环面和内侧的N‑1个圆盘面组成,输出端壳体(16)内侧端面通过凸起的环面对从动摩擦片(5)圆周方向定位,并通过圆柱销(12)与从动摩擦片(5)相连接,从动摩擦片(5)的圆盘面间隙设置在两个主动摩擦片(4)之间,从动摩擦片(5)的外圆环面上设置有励磁线圈(6),励磁线圈(6)的外圆与输入端壳体(3)和输出端壳体(16)的内环面相配合,输入端壳体(3)和输出端壳体(16)的两侧内孔中的滚动轴承,将输入端壳体(3)和输出端壳体(16)支承在输入轴(1)上,滚动轴承的内侧装有的一对唇型密封圈将输入轴(1)、输入端壳体(3)、输出端壳体(16)、主动摩擦片(4)及从动摩擦片(5)之间的空间密闭,输入端壳体(3)、输出端壳体(16)的内侧端面和主动摩擦片(4)之间以及主动摩擦片(4)和从动摩擦片(5)之间形成多个环形间隙空间,间隙空间内充填磁流变液;在输出端壳体(16)的外环面上设置有转子滑环(9)并开有出线孔,壳体内的励磁线圈(6)通过导线(10)与转子滑环(9)连接;输入轴组件和输出轴组件通过一对滚动轴承分别支承在输入端机架(18)和输出端机架(11)的内孔中,输入端机架(18)、输出端机架(11)在圆周方向通过螺钉相连接,输入轴组件和输出轴组件组成的转动部件,左侧通过输入端盖(19)与输入轴(1)上靠近输入端的滚动轴承实现轴向定位,右侧通过输出端盖(14)与安装在输出轴(15)上靠近输出端的滚动轴承实现轴向定位,输入端 盖(19)和输出端盖(14)分别固定安装在输入端机架(18)和输出端机架(11)的外端面上,输入端盖(19)和输出端盖(14)内孔与输入轴(1)和输出轴(15)之间分别安装有密封圈;在输出端机架(11)的内侧环面上安装有定子滑环(8),所述定子滑环(8)与设置在输出端壳体(16)外侧的转子滑环(9)动配合,定子滑环(8)又与安装在输出端机架(11)外壳上的接线柱(7)相连接。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310567344.6/,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食用菌培养装置
- 下一篇:一种红秋葵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