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水流反向循环的地下水人工回灌悬浮物堵塞治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47315.3 | 申请日: | 2013-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413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9 |
发明(设计)人: | 杜新强;房云清;冶雪艳;侯嘉维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3/10 | 分类号: | E02D3/10 |
代理公司: | 吉林长春新纪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100 | 代理人: | 魏征骥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为一种基于水流反向循环的地下水人工回灌悬浮物堵塞治理方法,属于地下水人工回灌技术领域。将水流装置预设于回灌池入渗介质一定深度处,将清水注入堵塞介质下部,利用压力使水流形成自下而上的反向流动,破坏入渗介质的表面堵塞层,并将滞留于介质内部的悬浮颗粒物携带到介质外部,同时通过在入渗介质表面进行水流冲刷,将悬浮物颗粒随介质表面的冲刷水流带离回灌区。通过该方法对悬浮物堵塞进行治理,可以将入渗介质渗透系数恢复至初始值的95%左右,且治理效果持久,成本低廉,自动化程度高。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水流 反向 循环 地下水 人工 悬浮物 堵塞 治理 方法 | ||
【主权项】:
一种基于水流反向循环的地下水人工回灌悬浮物堵塞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一)建立基于水流反向循环的地下水人工回灌悬浮物堵塞治理装置建造回灌池主体1,其深度为1~1.5m,在回灌池主体1内人工铺设填滤料2,颗粒粒径0.5~2.0mm,在回灌池主体边上建造积淤坑3,其深度为1m,在地面泵站4内设置加压泵,表面冲刷管道5、反向冲刷管道6和水流顶托管道7采用硬质厚壁PVC管,公称外径90mm,各管道一端封闭,另一端与加压泵连接,反向冲刷管道6埋深范围为12.5~30cm,水流顶托管道7较反向冲刷管道6深10~20cm;在反向冲刷管道6上表面一侧钻出排水孔一8,在水流顶托管道7上表面一侧钻出排水孔二,该排水孔一、排水孔二采用圆孔,按矩阵排列,孔径为20mm,孔的间距为孔径的1~2倍,在反向冲刷管道6或水流顶托管道7打孔部分外缠防堵塞滤网9,该防堵塞滤网9采用塑料网,该防堵塞滤网9网眼宽度是:均质粗砂填滤料:t=1.5d50~2d50非均质粗砂填滤料:t=d30~d40式中:t——网眼宽度mm;d30、d40、d50——为筛分中能通过网眼的颗粒其累计重量占试验样权重分别为30%、40%、50%时的最大颗粒直径,在防堵塞滤网9外缠绕护条10,该护条10采用不锈钢丝绳;反向冲刷管道6或水流顶托管道7排布间距L1,与反向冲刷管道6或水流顶托管道7相邻排水孔单元中心间距L3相等: L 1 = 2 R L2为位于边缘的反向冲刷管道6或水流顶托管道7与回灌池主体1边壁间距,取值: L 2 = 1 2 L 1 R为排水孔单元最大影响半径,可通过场地实验决定,(二)、开启表面冲刷管道5、反向冲刷管道6和水流顶托管道7后,顶托水流13使反向冲刷管道6和水流顶托管道7之间形成局部饱和状态,保证反向冲刷水流12向上运动,将悬浮物自填滤料2中冲刷出来,同时利用介质表面冲刷水流11以及回灌池主体1表面坡度将悬浮物带离回灌区,浑浊水流14进入积淤坑3。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310547315.3/,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