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制备烯烃聚合物的固体催化剂组分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90424.4 | 申请日: | 2013-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7752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2 |
发明(设计)人: | 高明智;李昌秀;陈建华;刘海涛;马晶;马吉星;蔡晓霞;王军;张晓帆;胡建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8F10/00 | 分类号: | C08F10/00;C08F10/06;C08F10/02;C08F4/649;C08F4/658;C08F4/651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宏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2 | 代理人: | 吴大建;卢绮琴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烯烃聚合反应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包含镁、钛、卤素和给电子体,所述给电子体选自下述通式(Ⅰ)所示二醇酯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催化剂,其聚合活性、氢调敏感性和立体定向性有了很大的提高。根据本发明提高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及催化剂,能够制得高熔融指数和高等规度的聚合物。与现有技术相比,聚合物的熔融指数相当即氢调敏感性相当时,等规指数提高;聚合物的等规指数相当时,熔融指数提高,即氢调敏感性提高。 |
||
搜索关键词: | 固体催化剂 氢调敏感性 聚合物 等规指数 给电子体 熔融指数 催化剂 二醇酯化合物 烯烃聚合反应 高熔融指数 立体定向性 烯烃聚合物 高等规度 聚合活性 制备 | ||
【主权项】:
一种用于烯烃聚合反应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其包含镁、钛、卤素和给电子体,所述给电子体选自下述二醇酯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2,4‑己二醇二(4‑丙基苯甲酸酯)、2,4‑己二醇二(4‑丁基苯甲酸酯)、2,4‑己二醇二(4‑异丁基苯甲酸酯)、2,4‑己二醇二(4‑叔丁基苯甲酸酯)、3‑甲基‑2,4‑己二醇二(4‑丙基苯甲酸酯)、3‑甲基‑2,4‑己二醇二(4‑丁基苯甲酸酯)、3‑甲基‑2,4‑己二醇二(4‑异丁基苯甲酸酯)、3‑甲基‑2,4‑己二醇二(4‑叔丁基苯甲酸酯)、3‑乙基‑2,4‑己二醇二(4‑丙基苯甲酸酯)、3‑乙基‑2,4‑己二醇二(4‑丁基苯甲酸酯)、3‑乙基‑2,4‑己二醇二(4‑异丁基苯甲酸酯)、3‑乙基‑2,4‑己二醇二(4‑叔丁基苯甲酸酯)、3,5‑庚二醇二(4‑丙基苯甲酸酯)、3,5‑庚二醇二(4‑异丙基苯甲酸酯)、3,5‑庚二醇二(4‑丁基苯甲酸酯)、3,5‑庚二醇二(4‑异丁基苯甲酸酯)、3,5‑庚二醇二(4‑叔丁基苯甲酸酯)、3,5‑庚二醇‑肉桂酸‑4‑丙基苯甲酸酯、4‑甲基‑3,5‑庚二醇二(4‑丙基苯甲酸酯)、4‑甲基‑3,5‑庚二醇二(4‑异丙基苯甲酸酯)、4‑甲基‑3,5‑庚二醇二(4‑丁基苯甲酸酯)、4‑甲基‑3,5‑庚二醇二(4‑异丁基苯甲酸酯)、4‑甲基‑3,5‑庚二醇二(4‑叔丁基苯甲酸酯)、4‑乙基‑3,5‑庚二醇二(4‑丙基苯甲酸酯)、4‑乙基‑3,5‑庚二醇二(4‑异丙基苯甲酸酯)、4‑乙基‑3,5‑庚二醇二(4‑丁基苯甲酸酯)、4‑乙基‑3,5‑庚二醇二(4‑异丁基苯甲酸酯)、4‑乙基‑3,5‑庚二醇二(4‑叔丁基苯甲酸酯)、4‑丙基‑3,5‑庚二醇二(4‑叔丁基苯甲酸酯)、4‑丁基‑3,5‑庚二醇二(4‑叔丁基苯甲酸酯)、2,4‑二甲基‑3,5‑庚二醇二(4‑叔丁基苯甲酸酯)、2,6‑二甲基‑3,5‑庚二醇二(4‑叔丁基苯甲酸酯)、4,4‑二甲基‑3,5‑庚二醇二(4‑叔丁基苯甲酸酯)、2,2‑二甲基‑3,5‑庚二醇二(4‑叔丁基苯甲酸酯)、2‑甲基‑4‑乙基‑3,5‑庚二醇二(4‑丁基苯甲酸酯)、4‑甲基‑4‑乙基‑3,5‑庚二醇二(4‑叔丁基苯甲酸酯)、2‑甲基‑4‑丙基‑3,5‑庚二醇二(4‑叔丁基苯甲酸酯)、3‑甲基‑3‑丙基‑3,5‑庚二醇二(4‑叔丁基苯甲酸酯)、4‑甲基‑4‑丙基‑3,5‑庚二醇二(4‑叔丁基苯甲酸酯)、3‑甲基‑2,4‑庚二醇二(4‑丙基苯甲酸酯)、3‑甲基‑2,4‑庚二醇二(3‑丙基苯甲酸酯)、3,6‑二甲基‑2,4‑庚二醇二(4‑叔丁基苯甲酸酯)、2,2,6,6‑四甲基‑3,5‑庚二醇二(4‑叔丁基苯甲酸酯)、4‑甲基‑3,5‑辛二醇二(4‑丁基苯甲酸酯)、4‑乙基‑3,5‑辛二醇二(4‑叔丁基苯甲酸酯)、4‑丙基‑3,5‑辛二醇二(4‑叔丁基苯甲酸酯)、4‑丁基‑3,5‑辛二醇二(4‑叔丁基苯甲酸酯)、4,4‑二甲基‑3,5‑辛二醇二(4‑丁基苯甲酸酯)、4,4‑二乙基‑3,5‑辛二醇二(4‑丙基苯甲酸酯)、4,4‑二丙基‑3,5‑辛二醇二(4‑ 叔丁基苯甲酸酯)、4‑甲基‑4‑乙基‑3,5‑辛二醇二(4‑乙丁基苯甲酸酯)、2‑甲基‑4‑乙基‑3,5‑辛二醇二(4‑叔丁基苯甲酸酯)、2‑甲基‑6‑乙基‑3,5‑辛二醇二(4‑叔丁基苯甲酸酯)、4,6‑壬二醇二(4‑丙基苯甲酸酯)、4,6‑壬二醇二(4‑丁基苯甲酸酯)、4,6‑壬二醇二(4‑异丁基苯甲酸酯)、4,6‑壬二醇二(4‑叔丁基苯甲酸酯)、5‑甲基‑4,6‑壬二醇二(4‑丙基苯甲酸酯)、5‑甲基‑4,6‑壬二醇二(4‑丁基苯甲酸酯)、5‑甲基‑4,6‑壬二醇二(4‑异丁基苯甲酸酯)、5‑甲基‑4,6‑壬二醇二(4‑叔丁基苯甲酸酯)、5‑乙基‑4,6‑壬二醇二(4‑丙基苯甲酸酯)、5‑乙基‑4,6‑壬二醇二(4‑丁基苯甲酸酯)、5‑乙基‑4,6‑壬二醇二(4‑异丁基苯甲酸酯)、4,6‑壬二醇二(4‑叔丁基苯甲酸酯)、5‑丙基‑4,6‑壬二醇二(4‑叔丁基苯甲酸酯)、5‑丁基‑4,6‑壬二醇二(4‑丁基苯甲酸酯)、5,5‑二甲基‑4,6‑壬二醇二(4‑叔丁基苯甲酸酯)、和5,5‑二丁基‑4,6‑壬二醇二(4‑叔丁基苯甲酸酯)。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310190424.4/,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