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人工放牧养殖生产不迁徒的鸿雁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83671.7 | 申请日: | 2012-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690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崔本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崔本君 |
主分类号: | A01K67/02 | 分类号: | A01K6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37200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属于人工养殖大雁技术,特别涉及一种人工放牧养殖生产不迁徒的鸿雁的方法,通过从种蛋的人工孵化、雏雁出壳后的饲养、中雁的放牧饲养驯化和种雁的饲养繁殖的一系列独特的人工放牧养殖方法,可实现规模化生产既保持有飞禽生长习性、又不会迁徒飞走的鸿雁。该方法生产的鸿雁,即保留了自由野外飞翔、自主野外采食的主要野生习性不变,而又具有不出现季节性地域迁徒的留鸟特性。因此,可为人们大量提供具有真正野生飞禽营养价值的食用飞禽。 | ||
搜索关键词: | 人工 放牧 养殖 生产 不迁徒 鸿雁 方法 | ||
【主权项】:
人工放牧养殖生产不迁徒的鸿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以下人工方式养殖:a.种蛋的人工孵化:孵化温度为37.6‑‑‑‑38℃、湿度为58%~78%、孵化期为30天;b.雏雁的饲养:雏雁是指孵化出壳后30日龄内的小雁,出壳后的雏雁在地面铺有干草的通风透光的育雏室中饲养20~30天,室温初始为28‑‑‑‑31℃,7日后逐渐降温,每天降低1℃,直到降至适宜雏雁生长的室外温度,育雏饲料采用幼嫩青草或菜叶切成细丝拌配合饲料喂饲,青饲料和配合饲料各占50%;每天喂4~5次,其中晚上喂1~2次,可将饲料放在饲料盆中不限时间和次数任由雏雁自由采食;在气温适宜的季节,雏雁在7日龄后可在温暖向阳的地方进行外出放牧,开始时每天1~2小时逐渐增至每天4~6小时;c.中雁的饲养:中雁是指30至90日龄左右的仔雁,该时期以放牧为主,补饲为辅,即以自由采食青草为主,收牧后适当喂些谷物和青绿块根饲料,但粗蛋白含量不应超过18~19%,充分利用放牧条件,培育出适应性强,耐粗饲,增重快的雁群,为选留种雁或转入育肥打下良好基础;结合放牧补饲一些精饲料,补饲的日粮组成是:骨粉1~1.5%,贝壳粉8%,食盐0.3~0.4%,其它应由玉米、豆饼、糠麸、薯类组成;一般情况下,每天补饲一次,时间在收牧以后,每只雁每日补饲50~100克,具体数量按雁群的骠情而定;d.鸿雁的人工驯养:鸿雁人工养殖的必备条件是选择附近有广泛草地、清净水源的地方建场,雁舍建筑应坐北朝南,冬暖夏凉,通风良好,并设有圈舍、运动场、水池、遮荫棚等设施,要有比较广阔的让鸿雁飞翔的空间;每天早晨成群的大雁飞出棚舍,飞向草原和泡泽,自己在大自然中寻找觅食地,只需傍晚归巢时,象征性的补饲一些谷物性饲料和饮水,以加强条件反射,使它们更加迷恋自己的家园;驯养雏雁的重要手段就是利用雏雁对食物的条件反射,使它们的生活习惯形成恋家恋巢的规律,从喂养雏雁开始即每次喂饲时,饲养人员要发出一定的、有规律的声音,久而久之,雏雁只要听到这种声音,就会立即向饲养人员靠拢。雏雁稍大后,利用雏雁已经建 立起来的条件反射,有意识地将雏雁赶到舍外,让其自由玩耍,然后召唤它们回舍吃食,这样雏雁就会养成习惯,一听到召唤就向回奔跑;随着雏雁长大,还要利用定时喂饲,使它们产生第二个条件反射,就是到一定的时间,它们就会回舍吃食、休息和睡觉,有了这种习惯,即使将来飞到遥远的地方,也能及时返回巢舍,在全部驯养过程中要不断巩固和强化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以保证驯养的鸿雁不会飞走不归;中雁一般长至70日龄时,即可进入育肥期,每天收牧后适当喂些谷物和青绿块根饲料,但粗蛋白含量不应超过18~19%,待达到出栏标准体重时即可作为食用成雁出售;e.种雁的饲养:中雁一般长至70日龄后,选留体重大、健壮的作为种雁,转入后备种雁群继续培育,并按公母1∶2的比例混群饲养;该阶段要加强放牧,控制配合饲料的供给量,多喂青粗饲料,粗饲的目的是防止种雁过肥,控制种雁性早熟,同时还可培育种雁的耐粗饲性能,当后备种雁主翼羽与副翼羽长全以后,喂食中可增加精料比例,促使种雁的生殖机能发育成熟。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崔本君,未经崔本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210183671.7/,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凉茶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基于互补的间歇分布式电源优化配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