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甘蓝型油菜耐湿性改良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42130.X | 申请日: | 2012-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765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陈玉峰;胡琼;李云昌;梅德圣;刘佳;付丽;李英德;徐育松;李晓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5/82 | 分类号: | C12N15/82;C12N15/31;A01H5/00;A01H1/02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42001 | 代理人: | 王敏锋 |
地址: | 430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甘蓝型油菜耐湿性改良的方法,其步骤:A、构建含vgb的抗草胺磷表达载体:(1)目的片段获得;(2)PCR产物回收、转化及测序;(3)T-DNA制备;(4)Vector制备;(5)表达载体制备;(6)农杆菌菌液制备;B、选育耐湿甘蓝型油菜恢复系: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vgb转到R2中得到T0代恢复系,连续自交后得到T2代恢复系;C、选育耐湿甘蓝型油菜保持系:(a)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vgb转到6098B中得到T0代保持系,再自交得到T2代保持系;(b)以得到的T1代恢复系单株为父本与6098B杂交,再以6098B为轮回亲本连续回交得到BC3代,再自交得到T2代保持系;D、获得耐湿甘蓝型油菜不育系。方法易行,操作简便,效果明显,能够降低成本并缩短育种进程。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甘蓝 油菜 耐湿性 改良 方法 | ||
【主权项】:
一种甘蓝型油菜耐湿性改良的方法,其步骤是: A、含vgb的抗草胺磷表达载体的构建: (1)目的片段获得:以NCBI网站上公布的vgb序列为模板设计引物,以质粒DNA为底物进行PCR扩增; (2)PCR产物回收、转化及测序:回收PCR扩增片断,将片段连入Simple‑T vecter中,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通过篮白斑筛选获得阳性单克隆,挑选阳性克隆,繁殖菌液,送样测序; (3)T‑DNA制备:与NCBI网站上公布的vgb序列的编码区做比较,挑选没有碱基差异的阳性单克隆菌液,抽取质粒DNA,双酶切后回收酶切片段得到T‑DNA; (4)Vector制备:繁殖菌液:包含NPTⅡ表达元件、Bar表达元件的大肠杆菌菌液,抽取质粒DNA,双酶切后回收酶切片段得到Vector; (5)表达载体制备:连接步骤(3)得到的T‑DNA和步骤(4)得到的Vector,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挑取单克隆,繁殖菌液,抽取质粒DNA; (6)农杆菌菌液制备:将步骤(5)得到的质粒DNA转化农杆菌LBA4404感受态细胞,挑取单克隆,繁殖菌液,即得到后续工作中所需要的包含NPTⅡ表达元件、Bar表达元件和vgb的农杆菌菌液; B、抗草胺磷耐湿甘蓝型油菜恢复系的获得: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vgb转化到R2或R6中得到T0代植株;室内分子标:vhb5'/vhb3':5'GCAATCACGCCATAAGCCT3'鉴定或田间草胺磷鉴定得到阳性单株,自交得到T1代;室内功能鉴定后得到T1代单株,自交得到T2代;室内分子标记鉴定或田间草胺磷鉴定获得vgb位点纯合的抗草胺磷耐湿甘蓝型油菜恢复系;C、抗草胺磷耐湿甘蓝型油菜保持系的获得: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效率足够及人手充足的情况下采用途径(a),或在途径(a)无法实施的情况下采用途径(b):(a)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vgb转化到甘蓝型油菜6098B或8908B得到T0代植株;室内分子标记鉴定或田间草胺磷鉴定得到阳性单株,自交得到T1代;室内功能鉴定后得到T1代单株,自交得到T2代;室内分子标记鉴定或田间草胺磷鉴定获得vgb位点纯合的抗草胺磷耐湿甘蓝型油菜保持系;(b)以步骤B中得到T1代恢复系单株为父本与6098B或8908B杂交得到F1代,再以6098B或8908B为轮回亲本,回交至BC3代时得到保持系遗传背景的甘蓝型油菜,田间草胺磷筛选、考察中选单株表型、室内分析中选单株遗传背景后选出单株自交并与6098A或8908A杂交,观察后代育性分离情况,结合室内品质分析结果选出vgb位点杂合的优良T1代保持系单株;对自交得到的T2代保持系株系进行室内分子标记鉴定或田间抗草胺磷鉴定得到vgb位点纯合的抗草胺磷耐湿甘蓝型油菜保持系; D、抗草胺磷耐湿甘蓝型油菜不育系的获得:将步骤C中得到的vgb位点纯合的抗草胺磷耐湿甘蓝型油菜保持系与6098A或8908A杂交得到vgb位点纯合的抗草胺磷耐湿甘蓝型油菜不育系。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210142130.X/,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