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采暖用超导液热交换炉及超导液与空气热交换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03075.6 | 申请日: | 2011-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896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23 |
发明(设计)人: | 王泽元;方健;毛春昱;孙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泽元 |
主分类号: | F24D15/02 | 分类号: | F24D15/02;F24D19/00;F24D19/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30052 吉林省长春市凯***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暖用超导液热交换炉及超导液与空气热交换装置,它包括超导液热交换炉(1),超导液与空气热交换装置(2),烟道管(Y),一号风管(F1),二号风管(F2),其中,超导液热交换炉(1)上的一号风机排烟口接头(122)与烟道管(Y)连通并伸出室外;超导液热交换炉(1)上的换气热交换室进气口接头(17311)与一号风管(F1)连通并伸出室外,超导液热交换炉上的换气热交换室出气口接头(17312)通过二号风管(F2)与超导液与空气热交换装置(2)上的二号风机进气口接头(241)连通,超导液热交换炉(1)上的超导液热交换接头(161)与超导液与空气热交换装置(2)上的接头式超导液热交换装置(223)连接;超导液与空气热交换装置(2)上的超导液与空气热交换室热风出口接头(2211),通过送风管与数个散流器连通。它解决了目前室内独立采暖所采用的燃气热水炉采暖系统存在的不足:一、因翅叶管热交换器管壁内因结露产生的白化和腐蚀现象导致传热效率低;二、因翅叶管热交换器的翅叶片上积碳造成传热效率低,甚至会因翅叶片上积碳造成排烟热交换通道大面积堵塞发生炉体爆炸事故;三、运行成本高;四、安装较复杂等不足。 | ||
搜索关键词: | 采暖 超导 热交换 空气 装置 | ||
【主权项】:
一种采暖用超导液热交换炉及超导液与空气热交换装置,它包括超导液热交换炉(1),超导液与空气热交换装置(2),烟道管(Y),一号风管(F1),二号风管(F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超导液热交换炉(1),它包括超导液热交换炉外罩(11),一号风机(12),自控装置(13),燃气比例阀(14),燃气燃烧装置(15),超导液热交换装置(16),集烟及换气热交换装置室(17);其中一号风机(12),自控装置(13),燃气比例阀(14),燃气燃烧装置(15),超导液热交换装置(16),集烟及换气热交换装置室(17),它们都置于所述的超导液热交换炉外罩(11)内,并分别与之连接,所述的一号风机(12),其出烟口接头(122)伸出超导液热交换炉外罩(11)之外,与烟管道(Y)连通,并伸出室外,其电源线(L1)和所述的自控装置(13)连接;所述的燃气比例阀(14),其燃气进气口接头(142)与室内燃气供应管道连通,其电源线(L2)与自控装置(13)连接;所述的燃气燃烧装置(15),它包括燃气燃烧装置侧壁壳体(151),燃烧室(152),燃烧器装置(153),所述的燃烧器装置(153),其置于燃气燃烧装置侧壁壳体(151)内下部,并与其连接固定,燃烧器装置燃气进气口接头(1531)与燃气比例阀燃气出口接头(141)连通;燃烧器装置点火器电源线(L3)与自控装置连接,所述的燃烧室(152),其位于燃气燃烧装置侧壁壳体(151)内的上部,即燃烧器装置(153)上方空间;所述的超导液热交换装置(16),它包括超导液热交换接头(161),超导液出、回流口接头管(162),超导液热交换室(163),若干根螺旋式翅叶管芯(164),若干根螺旋式烟道排烟管(165),超导液温控感应器(166),一号抽真空阀(167),所述的超导液热交换室(163),它是由超导液热交换室上封盖(1631),超导液热交换室侧壁壳体(1632),超导液热交换室下封底(1633)相互连接成的封闭体壳,其置于燃烧室(151)上端,其下封底(1633)与燃烧室上接口(1511)连接; 所述的若干根螺旋式烟道排烟管(165),其置于超导液热交换室(163)内,其下端头分别与超导液热交换室下封底(1633)连成一体,其上端分别伸出超导液热交换室上封盖(1631)之外,并分别与超导液热交换室上封盖(1631)连成一体,若干根螺旋式烟道排烟管(165)分别与燃烧室(151)连通;所述的螺旋式翅叶管芯(164),其分别插入若干根螺旋式烟道排烟管(165)内,且与之固定,并可自由抽出;所述的超导液出、回流口接头管(162),其置于超导液热交换室上封盖(1631)之上,其一端与超导液热交换室上封盖(1631)连通,另一端伸出超导液热交换炉外罩(21)之外;所述的超导液热交换接头(161),其下端小口接头与超导液出、回流口接头管(162)连通,其上端大口接头端头封死,所述的超导液温控感应器(166),其与超导液热交换室侧壁壳体(1632)上部连成一体;其信号传输线(X1)与自控装置(13)连接;所述的一号抽真空阀(167),其与超导液热交换室侧壁壳体(1632)上端连成一体;所述的集烟及换气热交换装置室(17),它包括下腔室(171),上腔室(172),换气热交换装置(173),所述的下腔室(171)位于超导液热交换室(163)上端,下腔室侧壁壳体(1712)和超导液热交换室(163)上端侧壁壳体(1632)为一体,并由超导液交换室上封盖(1631)将二者隔开,二者之间互不相通,串过下腔室侧壁壳体(1712)的超导液出、回流接头管(162)它们之间连成一体,下腔室(171)与伸入其内的若干根螺旋式烟道排烟管(165)连通;所述的上腔室(172),其排烟口接头(1722)与一号风机进风口接头(121)连通,上腔室下接口(1721)与下腔室上接口(1711)连接固定;所述的换气热交换装置(173),其置于上腔室(172)内,并与之连接固定,它包括换气热交换室(1731),数根排烟热交换管(1732),所述的换气热交换室(1731),其进气口接头(17311)和出气口接头(17312)分别伸出超导液热交换炉外罩(11)之外,其中换气热 交换室进气口接头(17311)与一号风管(F1)连通,并伸出室外;所述的数根排烟热交换管(1732)其置于换气热交换室(1731)内,其下端头分别与换气热交换室(1731)的下封底连成一体,其上端头分别与换气热交换室(1731)的上封盖连成一体,数根排烟热交换管(1732)分别与下腔室(171)和上腔室(172)连通;所述的超导液与空气热交换装置(2),它包括超导液与空气热交换装置外罩(21),超导液与空气热交换器(22),热风温控感应器(23),二号风机(24),二号抽真空阀(25),所述的超导液与空气热交换器(22),它包括超导液与空气热交换室(221),数根超导液热交换翅叶管(222),接头式超导液热交换装置(223),所述的超导液与空气热交换室(221),其置于所述的超导液与空气热交换装置外罩(21)内,并与之连接固定,其热风出口接头(2211),一端头与超导液与空气热交换室(221)的侧壁连成一体,且与超导液与空气热交换室(221)连通,另一端伸出超导液与空气热交换装置外罩(21)之外,通过送风管与数个散流器连通,超导液与空气热交换室进风口接头(2212),置于超导液与空气热交换室热风出口接头(2211)相对应的另一侧的超导液与空气热交换室(221)的下封底的下面,且与之连成一体,并与超导液与空气热交换室(221)连通;所述的数根超导液热交换翅叶管(222),其置于超导液与空气热交换室(221)内,其上端头分别与超导液与空气热交换室(221)的上封盖连成一体,且上端头被封死,其下端头分别与超导液与空气热交换室(221)的下封底连成一体,所述的接头式超导液热交换装置(223),其上端大口与超导液与空气热交换室(221)的下封底连成一体,且与数根超导液热交换翅叶管(222)相互连通,接头式超导液热交换装置(223),其下端口接头端头被封死,且伸出超导液与空气热交换装置外罩(21)之外,并与超导液热交换接头(161)上端接头连接,所述的热风温控感应器(23),其与超导液与空气热交换室热风 出口接头(2212)同侧的超导液与空气热交换室(221)的下封底下面,并与之连接,热风温控感应器信号传输线(X2)与自控装置(13)连接;所述的二号风机(24),其置于超导液与空气热交换室进风口接头(2212)下方,其出风口接头(242)与超导液与空气热交换室进风口接头(2212)连通,其进风口接头(241)通过二号风管(F2)与换气热交换室出风口接头(17312)连通;所述的二号抽真空阀(25),其与任意一根超导液热交换翅叶管(222)上端头连通,并连成一体。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泽元,未经王泽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110203075.6/,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动升降送料机构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着陆冲击下的机械结构累积损伤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