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江蓠属大型海藻对富营养化网箱养殖海区的生态修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42612.7 | 申请日: | 2007-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3304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31 |
发明(设计)人: | 何培民;徐姗楠;温珊珊;肖君;吴维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水产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力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瞿承达 |
地址: | 20009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一种江蓠属大型海藻对富营养化网箱养殖海区的生态修复方法。所述的对富营养化网箱养殖海区的生态修复方法主要经由如下操作过程:江蓠苗种采集,苗种长途运输,江蓠夹苗,运输下海,网箱内悬挂苗绳,网箱养殖区的生态修复,管理与监测。对富营养化网箱养殖海区,大规模引入江蓠后,可大量吸收水体中溶解态营养盐供江蓠生长,江蓠生长过程中吸收营养盐,藻体表面也吸附污泥或其他碎屑通过收割带走,同时可以降低水体叶绿素含量,提高水体溶解氧含量和透明度,改善水质,修复养殖海域生态,防止赤潮发生。本发明适合于对富营养化网箱养殖海区实施应用。 | ||
搜索关键词: | 江蓠 大型 海藻 富营养化 网箱 养殖 海区 生态 修复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江蓠属大型海藻对富营养化网箱养殖海区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对富营养化网箱养殖海区的生态修复方法操作步骤如下:(1)江蓠苗种采集,选用本地种江蓠或者在外地苗种生产场选择新鲜呈紫红色的粗壮藻体作为材料;(2)苗种长途运输,选择新鲜呈紫红色的粗壮藻体,用当地海水漂洗干净,清除敌害动物和杂藻,将每100kg藻体用粗尼龙缆绳十字型捆成一包,各包呈品字型放置卡车箱内,长途货车运输过程中适当透气与喷洒海水,使其保持一定湿度,以防干燥死亡,车厢温度应为10~25℃,运输时间应小于36h,成活率可达100%,并注意装卸时选择荫凉处,防止日光直晒,抵达养殖海区后,短时间内将成包江蓠散开放于沿岸浅水地带,勿堆积挤压;(3)江蓠夹苗,一般在树荫、棚下或室内进行,将江蓠苗分成5~8棵(8~12g)的一簇,前后摆放整齐,用长为5~10m,直径为0.8~1.2cm,材料中添加棕丝制成的聚乙烯绳进行分苗,每间隔10~20cm解开分三股捻合的聚乙烯绳,将整簇江蓠苗穿过解开的每处间隔,并定位在江蓠幼苗的中间位置,按绳子原有的螺旋方向捻紧绳子,松紧适宜,以摇动绳子时能固定住江蓠苗而不致脱落为宜,夹苗时与夹苗后在江蓠上喷洒海水,使其保持一定湿度,以防干燥死亡,或将其浸泡于海水中;(4)运输下海,将夹苗完毕的江蓠绳小心搬运上船,运至网箱养殖区,逢高温强日照天气,运输过程也应喷洒海水并用厚帆布遮盖,或将其浸泡于海水中,快速抵达目的地;(5)网箱内悬挂苗绳,网箱内养殖的海水鱼类正常投喂条件下,其养殖密度应在10kg/m3以下,将苗绳两端系在网箱内相对的两侧,并使苗绳上的江蓠完全浸没于海面之下0.2~0.5m,苗绳间距及苗绳与网箱壁间距30~50cm,因新苗质量较轻,如果苗绳浮于水面使江蓠暴露于空气中,采用重物悬挂法,降低苗绳位置,使江蓠完全浸没,待江蓠质量增大,苗绳自然下垂,可解除重物;(6)网箱养殖区的生态修复,生态修复采用混养模式或邻养模式:a)混养模式为养殖海水鱼类的全部网箱内悬挂江蓠苗绳进行生态修复;b)邻养模式为养殖海水鱼类的网箱前后左右各空出一个网箱,仅在空出的网箱内悬挂江蓠苗绳进行生态修复;(7)管理与监测,为了保证生态修复方法实施的效果,应每1~2个月收割悬挂于苗绳上的下端江蓠,并保留一定数量的苗种,使每簇重量在0.2~0.5kg,其分支末端保持在低于水面1~1.5m最佳,收割动作应轻缓,避免用力过猛造成脱苗,江蓠生长过程中吸收营养盐,藻体表面也吸附污泥或其他碎屑(1∶0.7)可由收割带走,定期进行水质环境跟踪监测,在网箱养殖海区大规模引入江蓠后,可大量吸收水体中溶解态营养盐供江蓠生长,同时可以降低水体叶绿素含量,提高水体溶解氧含量和透明度,改善水质,修复养殖海域生态,防止赤潮发生。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水产大学,未经上海水产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0710042612.7/,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子秤/电子天平称重的自动采集方法
- 下一篇:LED发光杯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