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功率半导体器件边缘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10516124.4 | 申请日: | 2016-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32871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8 |
发明(设计)人: | E·法尔克;H-J·舒尔策;A·施韦格曼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飞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9/78 | 分类号: | H01L29/78;H01L29/739;H01L21/336;H01L21/331;H01L29/06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曾立 |
地址: | 德国瑙伊***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提供了一种功率半导体器件边缘结构,尤其是具有第一负载端子(11)、第二负载端子(12)和半导体主体(10)的半导体器件(1)。半导体主体(10)包括有源区域(13)和包围有源区域(13)的结终止区域(14),有源区域(13)被配置为传导第一负载端子(11)与第二负载端子(12)之间的负载电流。半导体主体(10)包括:漂移层(101);主体区(16);保护区(17);场停止区(18‑1);和低掺杂区(18‑2),其中,主体区(16)、保护区(17)、场停止区(18‑1)和低掺杂区(18‑2)被布置在半导体主体(10)内,以使得它们沿着垂直延伸方向(Z)呈现至少1μm的共同深度范围(DR)。 | ||
搜索关键词: | 功率 半导体器件 边缘 结构 | ||
【主权项】:
1.一种半导体器件(1),所述半导体器件(1)具有第一负载端子(11)、第二负载端子(12)和半导体主体(10),所述半导体主体(10)包括有源区域(13)和包围所述有源区域(13)的结终止区域(14),所述有源区域(13)被配置为传导所述第一负载端子(11)与所述第二负载端子(12)之间的负载电流,其中,所述半导体主体(10)包括:‑漂移层(101),所述漂移层(101)被布置在所述有源区域(13)和所述结终止区域(14)两者内,并以等于或小于1014cm‑3的漂移层掺杂物浓度具有第一导电类型的掺杂物;‑主体区(16),所述主体区(16)被布置在所述有源区域(13)中并具有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互补的第二导电类型的掺杂物,并且所述主体区(16)将所述漂移层(101)与所述第一负载端子(11)隔离开;‑保护区(17),所述保护区(17)被布置在所述结终止区域(14)中并具有所述第二导电类型的掺杂物,并且所述保护区(17)被配置为对由所述漂移层(101)与所述主体区(16)之间的过渡部所形成的耗尽区域进行延伸;‑场停止区(18‑1),所述场停止区(18‑1)被布置为邻近所述保护区(17),所述场停止区(18‑1)以为所述漂移层掺杂物浓度至少2倍的场停止区掺杂物浓度具有所述第一导电类型的掺杂物;以及‑低掺杂区(18‑2),所述低掺杂区(18‑2)被布置为邻近所述场停止区(18‑1),所述低掺杂区(18‑2)以为所述漂移层掺杂物浓度至多1.5分之一的掺杂物浓度具有所述第一导电类型的掺杂物,其中,所述主体区(16)、所述保护区(17)、所述场停止区(18‑1)和所述低掺杂区(18‑2)被布置在所述半导体主体(10)中,以使得所述主体区(16)、所述保护区(17)、所述场停止区(18‑1)和所述低掺杂区(18‑2)沿着垂直延伸方向(Z)呈现至少1μm的共同深度范围(DR)。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飞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英飞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516124.4/,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