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直接吸附式制冷暖设备无效
| 申请号: | 97104489.9 | 申请日: | 1997-06-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77713A | 公开(公告)日: | 1998-04-01 |
| 发明(设计)人: | 赵兴元;梁光烈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庆东锅炉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5B17/08 | 分类号: | F25B17/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徐宁 |
| 地址: | 10008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直接 吸附 制冷 设备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直接吸附式制冷暖设备。
最近,作为空调器机用于面积在1500mm2以内的室内写字间、小商店、研究所、旅馆、宿舍、饭店、医院、一般浴池、游泳场及一般建筑物的供冷气或暖气的吸附式制冷暖设备,都是成套组装型的设备,有安装在屋外的,也有安装在屋内的,其设备简单,使用方便,而且对既有设备替换新的设施也是可能的。上述吸附式制冷暖设备是在密封的真空容器内,作为吸附剂使用硅胶、沸石及活性碳等,作为冷媒使用水、氨、甲醇等。这种设备有两个装上固体吸附剂的吸附器相互并列着,在吸附工序上供给冷却水,在脱离工序上则交替地供给脱离用高温热媒,因此可以连续地制冷或制暖。
如上所述的以往的吸附式制冷暖设备,是由两个吸附器、冷媒蒸发器、冷媒冷凝器组成。在上述两个吸附器中,正在进行吸附工作的吸附器的传热管内流着冷却水,正在进行脱离工作的吸附器内则流着高温热媒。因此,以往的吸附式制冷暖设备需要另外附设把高温热媒输送给相关吸附器的装置。因此,这对整个设备体系的小型化是不利的。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缩小整个设备体系的规模和提高能源利用率的直接吸附式制冷暖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设计:一种直接吸附式制冷暖设备,它包括两个吸附器,冷媒蒸发器,冷凝器,所述两吸附器分别连接有排气管,并分别经由阀门与所述蒸发器相连,经由阀门与所述冷凝器相连,所述蒸发器经由阀门与所述冷凝器相连,所述两吸附器内部的热交换器一端分别经由阀门与冷却水入口相连,另一端分别与冷却水出口及热水出口相连,所述蒸发器内部的热交换器的两端分别与冷水入口及冷水出口相连,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分别附着在所述两吸附器上的燃烧器,经由阀门与所述冷媒蒸发器连接的冷媒供应装置,及经由阀门与所述冷凝器连接的排气管,所述两燃烧器分别经由阀门与燃气入口连接。
在夏季固体吸附剂进行吸脱工作时,利用燃烧器以燃气直接向吸附器传送热量,以使被吸附的水蒸气脱离,在进行着脱离工作的吸附器的热交换器上生产着热水,与进行着吸附工作的吸附器相连的蒸发器内生产着冷气。
在冬季把两个吸附器只作为燃烧器的热交换器使用,根据暖房的需要量开动一个或两个燃烧器。
本发明以沸石为固体吸附剂,水为冷媒,在进行吸附工作或脱离工作时,利用燃烧器以燃气直接向吸附器传送热量,以使被吸附的水蒸气脱离。当冷凝器内的压力达到冷凝排气压力时,把高温的脱离蒸气排往大气之中而不把它冷凝,把排出后不足的冷媒量由冷媒供应装置补给蒸发器。
本发明由于增设了冷媒供应装置和冷凝器排出管,当被脱离的高温水蒸气进入冷凝器,使冷凝器内的压力达到冷凝排气压力时,被脱离的高温蒸气不再进入冷凝器而排到大气之中,随之而不足的冷媒量由冷媒供应装置补给蒸发器,从而实现了冷凝器冷却的空冷化,达到了缩小设备体系的规模和提高能源利用率的目的。同时,由于在两个吸附器上附着各自的燃烧器,在夏季制冷暖时,可以利用燃烧器向进行着脱离工作的吸附器的热交换器供燃气,以生产暖房热水,而通过进行着吸附工作的吸附器及与其相连的蒸发器生产冷气。在冬季使用时,可以仅将两个吸附器作为燃烧器的热交换器来使用,分别低暖房出力和高暖房出力要求,开动两个吸附器中的一个或两个燃烧器,按冬季暖房的需要掌握适当的出力,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率。本发明可以广泛用于各种需要直接吸附式制冷暖设备的场合。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
图1是本发明夏季制冷暖时阀门操作流程第一阶段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夏季制冷暖时阀门操作流程第二阶段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夏季制冷暖时阀门操作流程第三阶段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夏季制冷暖时阀门操作流程第四阶段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冬季满足低暖房出力要求时操作流程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冬季满足高暖房出力要求时操作流程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庆东锅炉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庆东锅炉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10448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