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船用无触点电喇叭无效
| 申请号: | 92201390.X | 申请日: | 1992-01-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0328U | 公开(公告)日: | 1992-07-15 |
| 发明(设计)人: | 薛绍祥;黄永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桐乡县农业机化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H04R3/00 | 分类号: | H04R3/00 |
| 代理公司: | 三友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朱黎光 |
| 地址: | 3145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车船 触点 电喇叭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电传感器,更确切地说是涉及一种将电压变量转换为声波的电喇叭装置。
用于发出警告信号的船用或机动车用电喇叭,要求音量大,该电喇叭长期沿用大电流触点开关控制装置,例如用传统的白金触点结构,利用一对触点控制电磁铁线圈即喇叭中磁力线圈电流的反复通断,通过静铁芯使动铁芯带动发音膜片,产生振动而发声。当触点闭合时,流过磁力线圈的电流很大,触点断开时,线圈储存的磁能在触点处产生强烈火花,极易烧损白金触点,所以这种电喇叭使用寿命短,而且现有电喇叭的音膜也是构成喇叭短磁路的通道(由音膜、动铁芯、静铁芯、外壳构成的短磁路),因而不能选择发音悦耳的非磁性材料制作,一般采用钢质材料,所以音质较差,且易受锈蚀而影响音调甚至不发音。
为解决白金触点烧蚀的电喇叭寿命问题,而采用无触点控制,如近年来问世的无触点电喇叭,其一般结构包括发音器和控制电路,有的无触点电喇叭的发音器仍保持有触点电喇叭发音器的主要结构、材质,只是去掉了白金触点机构;有的发音器则采用蜂鸣器。其控制电路采用电子振荡器和功率晶体管构成,功率晶体管的基极电流受振荡器输出电压控制,功率晶体管控制磁力线圈电流的通断,使发音器中的动铁芯间断地产生磁力,驱动音膜发声。
上述技术虽然做到了无触点控制,但采用钢质发音膜片仍未解决电喇叭的音质问题及防水性能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弥补上述无触点电喇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电喇叭发音器结构尤其是短磁路结构的改进及控制电路的设计改进,进一步延长使用寿命,电喇叭发声宏亮、悦耳、柔和。为了便于推广应用,本实用新型在车、船上的安装固定,应只是简单地替代原来的电喇叭,十分简单方便。
本实用新型由发音器和直流脉冲电子开关电路两大部件组成,发音器中磁力线圈作为直流脉冲电子开关电路的负载,直流脉冲电子开关电路包括直流脉冲信号发生器和高速电子开关电路,直流脉冲发生器,产生一定音频频率的直流脉冲信号,推动高速电子开关导通、截止磁力线圈的电流,使与音膜铆为一体的动铁芯,在间断电磁力的作用下,往复驱动音膜和共振盘振动而发音。
本实用新型利用由导磁材料制作的线圈压板和发音器外壳、静铁芯、动铁芯一起构成一条短磁路,音膜则采用非磁性的高弹性铜质材料;本实用新型在与发音膜片铆为一体的动铁芯和共振盘间设置了弹性隔垫,这种隔振措施使音膜和共振盘在动铁芯的驱动下,产生了协调的振动频率,发出理想的和谐之音,并有良好的防水效果。
下面结合实施例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
附图1是无触点电喇叭控制电路原理方框图。
附图2是无触点电喇叭控制电路实施线路图。
附图3是无触点电喇叭发音器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无触点电喇叭使用接线示意图。
参见附图1,虚线框100为直流脉冲电子开关电路,包括直流脉冲信号发生器101和高速电子开关电路102,电喇叭发音器中的磁力线圈4作为高速电子开关电路的负载,工作时,直流脉冲信号发生器101产生一定的音频直流脉冲信号,推动高速电子开关电路102去导通,截止其负载----磁力线圈4的电流,使磁力线圈4内的静铁芯间断地产生磁力,驱动音膜发声。
参见附图2,控制电路可采用集成化较高的模块电路组合而成,实施时可设置在电喇叭发音器内。例如用集成运算放大器模块构成自激振荡器101,输出音频方波脉冲信号,经电容C2耦合至高速电子开关电路102。根据各种机动车、船对电喇叭不同声强的要求,可设计成具有不同功率放大倍数的电子开关电路,如适用于微型车、摩托车、拖拉机用的单级晶体管脉冲电流放大器21;适用于轿车、面包车用的两级晶体管脉冲电流放大器22;适用于大型餐车、机动船用的三级晶体管脉冲电流放大器23。振荡器101输出方波脉冲信号为高电位时,磁力线圈4中有电流,反之则无电流。
参见附图3,磁力线圈4中有电流时,静铁芯10磁化,产生磁力克服发音膜片2的弹力,对动铁芯5吸引。铜质发音膜片2与动铁芯5铆接紧固在一起,也跟随移动、变形而发音,产生反作用弹力。磁力线圈4中无电流时,磁力消失,动铁芯5与发音膜片2自动返回复位发音。因此随着电喇叭磁力线圈4中电流的通断,动铁芯5带动铜质发音膜片2发生振动,并与共振盘1一起形成共振腔,不断发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桐乡县农业机化研究所,未经浙江省桐乡县农业机化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220139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布料张力无段调整装置
- 下一篇:汽水制造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