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手动割禾器无效
| 申请号: | 90208537.9 | 申请日: | 1990-06-0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7864U | 公开(公告)日: | 1991-11-06 |
| 发明(设计)人: | 阵培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培森 |
| 主分类号: | A01D1/00 | 分类号: | A01D1/00 |
| 代理公司: | 广元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建生 |
| 地址: | 628001 四川省广***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手动 割禾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收割水稻、小麦或牧草用手动割禾器,它包括支架(1),设置在支架(1)前方下部的割禾部件、与割禾部件相配合的集禾部件和施力部件。
目前,已有技术的各种机械动力收割机具,由于动力机械本身的特性,使得它们受到地势、燃料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因此,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山区,镰刀这种自古沿用下来的收割器,仍是最主要的收割工具,极大地阻碍了生产的发展。
在CN87205163.3中公开了一种人力割禾器,它由“V”型刀、集禾架和推杆构成,其工作方式为手持推杆快速推进割禾,这种割禾器,由于它的割禾为整体(机)推进,且需具备一定的速度和禾苗需有一定硬(力)度才能割断禾苗,同时,还要求地表平坦和禾苗成条成行才便于使用,因此,存在劳动强度大,割禾不彻底,受地表不平和禾苗播式的限制的缺陷。在使用中人们不可能长时间保持足够速度的体力;不适于小麦,特别是散播小麦和牧草的收割。此外,在快速推进过程中,还存在振动大,造成籽粒掉损和碰乱禾苗秩序影响下次收割的弊端,故实用价值不大,不受人们欢迎。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已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劳动强度小,使用方便,割禾彻底、振动小,不受地表不平和禾苗播式限制,且还能收割牧草的手动割禾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的实现,是通过下列结构特征而达到的:
在支架(1)的底部设有轮式或滑式行走部件(2);设置在支架(1)前方下部的割禾部件为剪切式结构,它设有固定条型底刀(3)和与之相配合的,由施力部件带动相对于条型底刀(3)作横向剪切运动的条型上刀(4)。
从上述特征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步进剪切式手动割禾器,由于它不在整机推进进程中割禾,且设有行走部件和采用了剪切的割禾方式。因此,不需快速推进整机,不受地表不平和禾苗硬(力)度、播式的限制,既减少了振动,又降低了劳动强度,且还适于牧草的收割,实现了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推荐:
割禾部件的固定条型底刀(3)至少采用两把或两把以上,并通过可对它进行调节和拆卸的底刀架(5)间隙平伸地固定在支架(1)的前方下部,以便增加割幅、调整刀势、留茬高矮和进行打磨;同理,它的条型上刀(4)是通过上刀架(6)与施力部件和支架(1)相联接的,以便更好地与底刀(3)相配合和保持它的平稳运行。
施力部件采用设置在支架(1)的侧杆中滑动的施力框(7),沿支架(1)的上横杆滑动的动力转向滑头(8)和受控于动力转向滑头(8)的接力框(9)以及设置在支架(1)后方的执手(10)组成的结构方式。
动力转向滑头(8)所与施力框(7)联接的滑孔的最佳角度为45度;接力框(9)的最佳结构为三角形框架。
与割禾部件相配合的集禾部件采用由设置在上刀架(6)上的契头(11),与契头(11)相联接的集禾架(12)和设置在上刀架(6)的运动轨迹终端处的碰头(13)组成的结构方式。
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实施例)给予详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序号内容为:
1-支架 2-行走部件 3-条型底刀
4-条型上刀 5-底刀架 6-上刀架
7-施力框 8-动力转向滑头 9-接力框
10-执手 11-契头 12-集禾架
13-碰头
本实用新型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劳动强度小,使用维修方便,不碰掉籽粒、割禾彻底,堆放整齐和适应范围广等优点,除可收割水稻,小麦等农作物外,还可用于牧草的收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培森,未经陈培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020853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异型石英玻璃管
- 下一篇:便携组合式乒乓球台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