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310610991.4 | 申请日: | 2023-05-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6594224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15 |
| 发明(设计)人: | 陈青林;谢俊烽 | 申请(专利权)人: |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G02F1/1335 |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唐慧 |
| 地址: | 518101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石龙社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背光 模组 显示装置 | ||
本申请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背光模组包括基板、蓝光芯片、折射件和荧光层,蓝光芯片连接于基板,蓝光芯片包括出光面,折射件包括入射面和出射面,入射面与出射面呈夹角连接,沿着背光模组厚度方向,折射件设置于蓝光芯片上,入射面与蓝光芯片的出光面相对,荧光层覆盖出射面,荧光层包括第一荧光部分,第一荧光部分中掺杂有红色荧光粉和/或绿色荧光粉,蓝光芯片发出的光线经过折射件后至少形成第一波长蓝光和第二波长蓝光,且第一荧光部分位于第二波长蓝光的传播路径。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能够将蓝光中的高能短波蓝光分离出来并将其转化为其他波长的光,降低了高能短波蓝光对人眼的伤害。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液晶显示器一般要求具备低蓝光的性能。目的是减少蓝光对人体眼睛的伤害。蓝光中的高能短波蓝光一般对眼睛的伤害较大。因此,如何减少蓝光中的高能短波蓝光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能够将蓝光中的高能短波蓝光分离出来并将其转化为其他波长的光,降低了高能短波蓝光对人眼的伤害。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基板;
蓝光芯片,所述蓝光芯片连接于所述基板,所述蓝光芯片包括出光面;
折射件,所述折射件包括入射面和出射面,所述入射面与所述出射面呈夹角连接,沿着所述背光模组厚度方向,所述折射件设置于所述蓝光芯片上,所述入射面与所述蓝光芯片的出光面相对;及
荧光层,所述荧光层覆盖所述出射面,所述荧光层包括第一荧光部分,所述第一荧光部分中掺杂有红色荧光粉和/或绿色荧光粉;
所述蓝光芯片发出的光线经过所述折射件后至少形成第一波长蓝光和第二波长蓝光,且所述第一荧光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波长蓝光的传播路径。
可以理解的是,折射件可以将蓝光芯片发出的光线进行发散,从而将第一波长蓝光与第二波长蓝光分离。蓝光芯片发出的第二波长蓝光沿传播路径到达显示面板,第一荧光部分位于传播路径。由于第二波长蓝光对人眼的伤害较大。将第二波长蓝光转化为波长较长的红光或者绿光,可以减少或者消除背光模组发出的第二波长蓝光,减少第二波长蓝光对人眼的损害。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波长蓝光的波长范围为420nm-460nm。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入射面与所述出射面的夹角的范围在15°-30°之间。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沿着所述背光模组的厚度方向,所述出射面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入射面的正投影。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荧光部分的面积占所述荧光层的面积的比值范围为1/3-1/4。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荧光层还包括第二荧光部分,所述第二荧光部分与所述第一荧光部分相邻设置,所述第二荧光部分的荧光粉浓度小于所述第一荧光部分的荧光粉浓度,所述第二荧光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波长蓝光的传播路径。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波长蓝光对人眼的伤害较小,因此将第一荧光部分的荧光粉浓度可以较小,使第一波长蓝光可以满足正常转化率即可。第二波长蓝光对人眼的伤害较大,因此将第二荧光部分的荧光粉浓度设置较大,可以使提高第二波长蓝光转化为红光或者绿光的转化率,从而尽量消除第二波长蓝光。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荧光层还包括无荧光部分,所述无荧光部分与所述第一荧光部分相邻设置,所述无荧光部分与所述第二荧光部分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荧光部分的相背两侧,所述蓝光芯片发出的光线经过所述折射件后还包括第三波长蓝光,所述无荧光部分位于所述第三波长蓝光的传播路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惠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惠科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61099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热泵干衣机
- 下一篇:一种集成电路芯片表面缺陷检测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