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物质气化炉螺旋加压进料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310351647.8 | 申请日: | 2023-04-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6286097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3 |
| 发明(设计)人: | 徐建东;李永华;李舜蓝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蓝天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10J3/30 | 分类号: | C10J3/30;C10J3/78;C10J3/72;A01F29/02 |
| 代理公司: | 南京匠桥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568 | 代理人: | 赖灿彬 |
| 地址: | 215021 江苏省苏州市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气化 螺旋 加压 进料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生物质加压气化炉连续进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物质气化炉螺旋加压进料装置,包括生物质气化炉,还包括:第二送料管,与生物质气化炉通过落料仓进行连通,所述第二送料管内的送料腔呈渐缩式,其进料端为粗端,出料端为窄端。本发明通过设置第二送料杆,第二电机带动第二螺旋送料杆转动可对秸秆进行输送,由于第二送料管内的送料腔呈渐缩式,第二送料管在输送秸秆时可对秸秆进行压缩,使秸秆在第二送料管的出料口处形成高密度的木塞结构,可避免在向生物质气化炉炉内送料的过程中造成炉内的高压外泄,伺服电机通过传动杆带动切割刀转动可对高密度的秸秆进行连续切割,便于对生物质气化炉连续下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质加压气化炉连续进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生物质气化炉螺旋加压进料装置。
背景技术
生物质主要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除粮食、果实以外的秸秆、果壳,林业加工剩余物、畜牧业产生禽畜粪便等物质,要实现生物质原料化利用,需要将生物质进行气化热解,气化热解需要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进行,一般为3.0MPa、200℃以上,为降低热解气体后期的压缩用能源,热解炉需要在3.0MPa以上压力运行;
申请号为CN201611013655.8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热解气化炉的进料推送装置,包括一端与热解气化炉连通的推料通道,推料通道的另一端安装有推料板及推料液压缸,推料通道安装于垃圾储料斗的下方并与垃圾储料斗下端的出料口连通,所述出料口安装有出料滚筒,出料滚筒由电机驱动,出料滚筒的周面旋绕安装有拨料条;所述推料通道与热解气化炉的连通口处安装有挡板,挡板的上端与推料通道端部铰接,热解气化炉的内壁安装有弹性板,所述弹性板抵靠于挡板侧面。
上述装置通过在推料通道的连通口处设置挡板和弹性板,防止气化炉中的气体扩散,但是其在使用中,挡板和弹性板对推料通道密闭时会打断送料进程,无法实现对气化炉的连续给料。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生物质气化炉螺旋加压进料装置,以解决现有的生物质气化炉无法连续进料的问题。
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物质气化炉螺旋加压进料装置,包括生物质气化炉,还包括:
第二送料管,与生物质气化炉通过落料仓进行连通,所述第二送料管内的送料腔呈渐缩式,其进料端为粗端,出料端为窄端,所述第二送料管还包括第二电机,第二电机设置于第二送料管的一端,第二送料管内转动连接有第二螺旋送料杆,第二螺旋送料杆的送料叶片与第二送料管内的送料腔相适配,第二螺旋送料杆与第二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
第二送料管在输送秸秆时可对秸秆进行压缩,使秸秆在第二送料管的出料口处形成高密度的木塞结构,可避免在向生物质气化炉炉内送料的过程中造成炉内的高压外泄。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送料管的进料端连通有第一送料管,第一送料管包括第一电机,第一电机设置于第一送料管的端部,第一送料管内转动连接有第一螺旋送料杆,第一螺旋送料杆与第一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用于驱动第一螺旋送料杆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送料管的进料端连通有进料装置用于将秸秆向第一送料管内送料。
进一步的,所述进料装置包括进料管和设置在进料管底部的运料管,进料管与第一送料管的进料端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运料管包括第一送料杆、第二送料杆和驱动电机,其中驱动电机共两组均设置在运料管的一侧,第一送料杆和第二送料杆内均转动连接于运料管内,且第一送料杆和第二送料杆分别与两组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进料管上还设置有加热机构,加热机构包括进气管,进气管与进料管连通,进料管上设置有电磁阀可对进气管进行启闭;
低压蒸汽通过进气管进入到进料管内,可对进料管内的秸秆进行加热软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蓝天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未经苏州蓝天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35164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