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放牧草地生态系统碳损益的生态模型在审
| 申请号: | 202310214448.2 | 申请日: | 2023-03-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6227202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06 |
| 发明(设计)人: | 朱士华;李亚春;方霞;杭鑫;曹良中;谢小萍;孙良宵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气候中心 |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 |
| 代理公司: | 武汉市首臻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29 | 代理人: | 刘牧 |
| 地址: | 210008***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放牧 草地 生态系统 损益 生态 模型 | ||
一种放牧草地生态系统碳损益的生态模型,通过建立放牧碳平衡模型与动物践踏碳损失模型,并将生态模型中的放牧导致的碳流失量、动物排泄物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增加量与动物践踏植物造成的碳损失进行耦合,从而获得草地生态系统的实际碳损益;本设计在应用中,充分考虑了放牧的完整过程中的动物啃食、动物排泄与动物践踏的因素,完善了整个草地生态系统扰动因素对植被的影响,减少了区域草地碳循环模拟的不确定性,提高了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本设计的精确度较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态模型,属于碳循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放牧草地生态系统碳损益的生态模型。
背景技术
放牧是草原地区牧民的主要生产方式,但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人类对草地生产的扰动越来越大,大量天然草原被开垦成农田和经营性牧场,草地的放牧强度逐年升高,日益增强的放牧活动改变了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同时也加剧了气候变化对干旱区草地的影响;据统计,草地荒漠化面积正以每年0.5%-0.7%的速度增加,过度放牧是导致草地退化和荒漠化的主要原因,而气候变化加速了这一过程;同时,草地荒漠化也会通过改变地表能量平衡反过来影响气候系统;因此,生态模型需要更加精确的模拟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而放牧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完善现有模式当中对放牧行为的刻画有助于更好的评估草地生态系统的碳水循环和地表能量平衡。
已有研究探讨了放牧对草地碳循环的影响,放牧改变植被结构、生物量和营养的重分配,从而间接影响植被和土壤碳库,但是,放牧对土壤碳库影响与放牧强度、气候条件等有关,结论尚具有很大的分歧;中等程度的放牧强度有助于维持或增强草地生态系统物种的多样性,而较低或者较高强度的放牧会导致物种多样性的降低,但是如何整合这种站点实验表现出的规律,刻画放牧过程对草地碳循环的影响并完善现有模型,目前尚存在较大的困难。
近年来,一些生态模型开始考虑放牧行为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用于提高碳循环的模拟能力;例如,Biome-BGC模型是较早发展放牧与植被碳循环耦合的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动物的啃食对植被叶碳的影响,但是Biome-BGC没有考虑放牧行为存在动物消耗的最大边界,容易导致模拟结果存在“穿透”报警,也没有考虑动物践踏等行为对草地结构的影响,这就导致模拟结果会低估放牧行为的破坏作用,难以实现区域尺度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准确模拟,为此亟需一种能反映草地生态系统特殊生理生态结构特征以及完整放牧过程(包括动物采食-动物排泄-动物践踏)的模型,减少放牧刻画不准确导致的区域草地碳循环模拟的不确定性,提高草地碳循环模拟的精确度。
公开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申请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精确度较低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精确度较高的一种放牧草地生态系统碳损益的生态模型。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放牧草地生态系统碳损益的生态模型,所述生态模型包括放牧碳平衡模型与动物践踏碳损失模型;
所述放牧碳平衡模型包括动物消耗的叶碳量ΔCleaf与流向动物的叶碳量Cgraze;所述流向动物的叶碳量Cgraze用于获得放牧导致的碳流失量Closs,graze以及动物排泄物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增加量ΔSOC;
所述动物践踏碳损失模型用于获得动物践踏植物造成的碳损失(C_loss_TI);
所述生态模型中,将放牧导致的碳流失量Closs,graze、动物排泄物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增加量ΔSOC与动物践踏植物造成的碳损失(C_loss_TI)进行耦合计算,获得放牧草地生态系统的实际碳损益Creal。
所述放牧草地生态系统的实际碳损益Creal,其表示为以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气候中心,未经江苏省气候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21444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