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光引发剂组合物及基于该光引发剂组合物的紫外光可固化油墨在审
| 申请号: | 202211574864.5 | 申请日: | 2022-12-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850536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8 |
| 发明(设计)人: | 何鑫;毋妍妍;陈晓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思摩威新材料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8F2/48 | 分类号: | C08F2/48;C09D11/101;C09D11/30 |
| 代理公司: | 西安新动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45 | 代理人: | 胡维 |
| 地址: | 712099 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引发 组合 基于 紫外光 固化 油墨 | ||
本发明属于有机薄膜封装技术领域,涉及紫外光固化油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光引发剂组合物及基于该光引发剂组合物的紫外光可固化油墨。该光引发剂组合物,由第一光引发剂和第二光引发剂按照1:(0.1~10)的重量比混合组成;所述第一光引发剂为单酰基氧化膦化合物,所述第二光引发剂为双酰基氧化膦化合物。基于该光引发剂组合物制备的紫外光可固化油墨,在395nm UV‑LED光源下吸收波长长,同时具有良好的光引发剂活性,以尽可能地多吸收有限的紫外光能,从而推动环保节能UV光固化的发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紫外光固化油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光引发剂组合物及基于该光引发剂组合物的紫外光可固化油墨。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也是日新月异,很多显示器件也由笨重、刚性向轻薄、可折叠弯曲转变,这必然对显示器件的性能和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显示器件的性能和寿命除了由自身特性决定以外,还由外部的封装效果所决定。薄膜封装以三叠层结构为代表,其优异的性能已成为柔性OLED封装的主流方式。业内悉知,三叠层结构是第一无机层(SiNx)为光滑的基底,有机层作为中间层,并通过喷墨打印涂覆于基底上然后紫外光固化得到,第三层为最后一层无机层(SiNx)。紫外光固化油墨作为中间的有机层需具有优异的固化率、光固化速率以及耐黄变性能,为了达到实际的使用要求,对于紫外光固化油墨已经有许多研究学者进行了研究,但是大多数研究学者仅考虑了可光固化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而对于光引发剂并未做深入的研究。
传统的汞灯型紫外光固化设备工作时的紫外光波长主要以365nm波长为主。相比于汞灯,可节能80%~90%电能的半导体发光二极管激发的紫外光光源的波长主要为385nm、395nm、405nm三种,常规光引发剂与之相匹配的很少,因此在UV-LED光固化常遇到固化速率慢和光固化率低等问题,这与具体的光固化配方体系中的光引发剂的选择有着密切的关系。光引发剂是光固化体系的关键组分,关系到体系在光辐射时能否引发可光固化单体和活性稀释剂发生交联聚合反应,它与光源的匹配对油墨的光固化速率和光固化率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开发适用于395nm的LED光固化波段的光引发剂是目前LED-UV光固化领域的关键所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光引发剂组合物及基于该光引发剂组合物的紫外光可固化油墨,以解决目前紫外光固化油墨在固化过程中出现的光引发剂用量大,光固化率低,固化速率慢,表干性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引发剂组合物,由第一光引发剂和第二光引发剂按1:(0.1~10)的重量比混合组成;所述第一光引发剂为单酰基氧化膦化合物,所述第二光引发剂为双酰基氧化膦化合物。
具体地,所述单酰基氧化膦化合物的结构式如式(1)所示,所述双酰基氧化膦化合物的结构式如式(2)所示:
其中,式(1)至式(2)中,R1、R2、R3各自独立地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芳基。
进一步地,所述单酰基氧化膦化合物的结构式包括式(1-1)至式(1-3)中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双酰基氧化膦化合物至少包括式(2-1)至式(2-3)所示的任一种原料:
对于酰基氧化膦类光引发剂中的强吸电子基团羰基和膦酰基以及在同等浓度下的光引发剂,酰基氧化膦类光引发剂断裂产生的自由基的活性更强,395nm左右的紫外光照射时生色基团更易发生破坏,因此酰基氧化膦类光引发剂在用于封装OLED的紫外光固化油墨的体系中,可有效地提高紫外光固化油墨的透光率,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紫外光固化油墨的固化速率和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思摩威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西安思摩威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57486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