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拟康氏木霉C5-9及其在拮抗灰葡萄孢菌中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210508946.3 | 申请日: | 2022-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3397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23 |
发明(设计)人: | 袁敏;徐文;左春柳;郭新月;李松洋;李艳玲;张岚;严新悦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A01G13/00;C12R1/885 |
代理公司: | 天津创智睿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51 | 代理人: | 李薇 |
地址: | 063210 河北省唐山***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拟康氏木霉 c5 及其 拮抗 葡萄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拟康氏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opsis)C5‑9,保藏编号为CGMCCNo.40015,由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保藏日期为2021年12月22日。所述的拟康氏木霉C5‑9对灰葡萄孢菌有直接的拮抗作用,所述的拟康氏木霉C5‑9可应用于防治由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侵染引起的灰霉病病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拟康氏木霉C5-9及其在拮抗灰葡萄孢菌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由灰葡萄孢菌引起的灰霉病是世界范围内危害最为严重的真菌性病害,能够侵染包括番茄、黄瓜、草莓等蔬菜水果在内的200多种植物。灰葡萄孢菌为死体营养型病原真菌,可以产生多种植物毒素和细胞壁水解酶来杀死植物寄主细胞。由于灰葡萄孢菌具有多种侵染模式且菌核在植物残体上长期存活并产生抗药性,导致世界范围内灰霉病难于防治。据统计,每年世界上用于防治灰霉病的费用超过十亿元,即使如此,该病仍给农业带来了数十亿的经济损失。而在防治植物病害的众多技术中,生物防治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逐渐代替化学防治的良好措施。
木霉菌对灰霉病菌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木霉的生物防治机制分为直接生防机制和间接生防机制,前者主要指木霉与灰霉病菌直接作用过程中所涉及的重寄生、抗生和营养竞争,后者是木霉通过诱导植物产生系统抗性来防治灰霉。因此筛选有开发利用价值的木霉菌,对于工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木霉制剂的应用范围较为广阔,但是目前的木霉制剂还存在一定的自身缺陷。木霉的最适生长温度均在25-35℃之间,低温下生长和产孢受抑,这些菌株的筛选均在常温条件进行。而灰霉病害为一种中低温病害,20-23℃为最适温度,在更低温条件下就已经生长。木霉生长适温与灰霉病的生长适温存在差异,造成冬季低温、雾霾条件下发生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较差,限制了木霉制剂生防效果的进一步提高及应用领域的进一步拓宽。目前国内外对低温地区的木霉菌研究少之又少。因此,开发低温的木霉制剂是解决目前木霉制剂发展瓶颈的关键,尤其我国北方季节变化明显,气温偏低,使用一般木霉菌对抗灰霉病效果甚微。因此,寻找一种在低温条件下能快速增殖并且具有很强的对抗灰霉病菌能力的木霉,对高效防治灰霉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陷,而提供一种拟康氏木霉C5-9。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所述拟康氏木霉C5-9在拮抗灰葡萄孢菌中的应用。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拟康氏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opsis)C5-9,保藏编号为CGMCCNo.40015。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包括所述的拟康氏木霉C5-9拮抗灰葡萄孢菌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包括所述的拟康氏木霉C5-9在防治由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侵染引起的灰霉病病害方面的应用。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包括所述的拟康氏木霉C5-9的发酵产物。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发酵产物通过以下方法制备:接种拟康氏木霉C5-9孢子于PDB液体培养基中使其终浓度为1*104-1*106cfu/mL,16℃震荡培养72-96h后离心收集发酵液。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将所述发酵液使用真空冷冻干燥机制备成干粉,冻干温度为-40℃到-55℃,冻干时间36h-42h。将干粉加水溶解,0.22μm微孔滤膜过滤,得到无菌发酵产物。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包括所述的发酵产物在拮抗灰葡萄孢菌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包括所述的发酵产物在防治由灰葡萄孢菌(Botrytiscinerea)侵染引起的灰霉病病害方面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理工大学,未经华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0894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