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超低温系统的2K负压双层翅片管换热器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411342.7 | 申请日: | 2022-04-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3920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2 |
| 发明(设计)人: | 葛锐;常正则;李梅;朱柯宇;徐皓辰;韩瑞雄;李少鹏;孙良瑞;徐妙富;桑民敬;叶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F28D7/10 | 分类号: | F28D7/10;F28F1/10;F28F21/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君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0 | 代理人: | 司立彬 |
| 地址: | 100049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超低温 系统 双层 翅片管 换热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超低温系统的2K负压双层翅片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外壳,所述外壳内设有内层芯筒、外层芯筒;内外层芯筒通过连接杆与外壳内壁连接固定;其中,内层芯筒的外侧缠绕第一翅片紫铜管,外层芯筒的外侧缠绕第二翅片紫铜管;内层芯筒两端为向外凸起的锥形封闭结构;外壳的两端为向外凸起的锥形开口结构,外壳的一端锥形开口结构作为换热器热流量入口、另一端作为换热器热流量出口;第一翅片紫铜管、第二翅片紫铜管与外壳之间的缝隙为换热器热流量的流道;第一翅片紫铜管、第二翅片紫铜管的同侧一端用于与换热器冷流量入口连接、另一端用于与换热器冷流量出口连接;其中,换热器冷流量与换热器热流量的流动方向相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于较大流量工况(10g/s)下的2K低温换热器,用于提高200W@2K低温系统的产液效率,尤其是一种采用了双层翅片绕管结构形式的低温换热器。
背景技术
2K超流氦低温系统负责为高性能超导设备提供2K左右的超低温环境,确保超导设备能工作在强磁场、强电流等极限工况下。一般来说,超导设备的性能越强大,需要配套的低温系统制冷量就越大,对应生成的液氦流量也就越大。2K低温换热器是2K超流氦低温系统中的关键设备之一,位于制冷循环最后一级焦耳-汤姆逊(J-T)节流阀之前,可以利用2K回气将节流前的饱和液氦过冷,以提高节流阀的出液率。其主要性能指标是换热效率和2K回气的压力损失,换热效率直接影响2K低温系统的效率,而2K回气的压力损失会影响后端旋转设备(抽气泵或者冷压缩机)的性能。此外换热器的体积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标,过大的体积将不利于系统集成。
随着目前2K低温系统负载的不断扩大,对2K低温换热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了,例如在大连相干光源2期超导模组测试系统和中国散裂中子源2期超导模组项目中均设计了10g/s标准流量的2K换热器,以满足超导设备的运行要求。
过去适用于小流量(5g/s)工况的换热器结构形式不能满足更大流量工况(10g/s)的性能要求,例如在文献(Prabhat Kumar Gupta and Roger Rabehl.Numerical modelingof a 2K J-T heat exchanger used in Fermilab Vertical Test Stand VTS-1[J].Cryogenics,2014,62:31-36.),文献(Ruixiong Han et al.Design optimization,construction and testing of 2K Joule-Thomson heat exchanger for a superfluidhelium cryogenic system[J].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2020,180)以及文献(Ashish Kumar,Hirotaka Nakai,Kota Nakanishi,Design optimization of the 2Kheat exchanger for the superfluid helium cryogenic systems at KEK,Cryogenics,Volume 111,2020,103173,ISSN 0011-2275,https://doi.org/10.1016/j.cryogenics.2020.103173.)中所述的翅片绕管式2K换热器,设计流量均为5g/s,当它们工作在10g/s流量下时,换热效率和压力损失都会产生断崖式的下降,无法满足使用需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超低温系统的2K负压双层翅片管换热器。本发明重新进行结构设计和计算校核,实现一种能工作在10g/s流量工况下的2K低温换热器,而且需要兼顾换热效率、压降和体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1134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文本自动分类方法及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