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检测食品中花生衣红素含量的方法及其应用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101001.X | 申请日: | 2022-01-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8719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3 |
| 发明(设计)人: | 尹红娜;刘晓;杜瑞;张亚勋;章建军;张立攀;郭青照;李博闻;李栋;王潇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省商业科学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省科学院 |
| 主分类号: | G01N30/02 | 分类号: | G01N30/02;G01N30/06;G01N30/54;G01N30/72;G01N30/74;G01N27/62 |
| 代理公司: | 郑州翊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55 | 代理人: | 付红莉 |
| 地址: | 450002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食品 花生 衣红素 含量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食品检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确定花生衣红素主要成分的方法,还公开了该方法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本发明利用超高效液相高分辨质谱分析花生衣红素含有的四种主要成分,分别为芦丁、桑色素、槲皮素和异鼠李素,并建立了一种比较稳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通用方法实现了对花生衣红素的精准定性定量分析,该方法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在实际样品中进行检测时,花生衣红素的检出量为实际含量的87.7%~91.8%,相对标准偏差在1.0%~4.3%之间,均在合理范围内。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检测食品中花生衣红素含量的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花生衣红素是一种天然食用色素,是以花生红衣为原料,经提取、纯化、干燥、精制等工艺制得的天然食品添加剂。一般来说,天然色素存在在光照和高温下不稳定、容易褪色的问题。但是花生衣红素的耐光和耐热性较好,对光稳定,且在常温至92℃条件下,基本处于稳定状态,因此在食品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研究表明,在4种水溶性天然红色素葡萄皮红、花生衣红素、红曲红和紫胶红中,花生衣红素在碳酸饮料中的稳定性最好。还有研究发现,花生衣红素色素添加到香肠中,与使用传统的亚硝酸盐的腌制香肠相比,在色泽,口感和感官等方面十分相似,可以降低或避免亚硝酸盐的使用,使产品更加营养健康。
花生红衣色素作为食品添加剂已有多年,但其产品标准GB 1886.323-20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花生衣红素》发布后于2021年8月22日刚刚实施,该标准的实施,为花生衣红素的生产提供了依据。我国花生资源很丰富,其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花生红衣是花生产品的副产物,目前除了少量用于制药外,其余都用于饲料或丢弃,造成极大浪费。而从花生红衣中提取花生衣红素,也是提高花生红衣综合利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重要途径。
目前,虽然花生衣红素色素的产品标准已发布实施,但其检测标准尚未公布。由于花生衣红素的成分复杂,要建立花生衣红素的检测方法,首先要确定其主要成分物质。近年来,对花生衣红素的研究也时常有之,大多数研究认为花生衣红素的主要成分是黄酮类物质,而具体是由哪些黄酮类物质组成尚未明确,只是笼统的以芦丁为代表物质。其主要原因是以往的花生衣红素检测方法大多是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这种方法无法准确的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本研究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分析花生衣红素中的主要成分,并建立一种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的通用方法,实现了对花生衣红素的精准定性定量分析,该方法灵敏度高、稳定性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的花生衣红素的精准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请求保护的的第一个主题为:
一种确定花生衣红素主要成分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对花生衣红素进行质谱鉴定,选取响应值峰值前4的特征峰,确定响应时间,然后计算质荷比,跟已知化合物数据库的质荷比比对,确定分子式,并根据碎片离子信息校核,确定4个特征峰对应的物质分别为芦丁、桑色素、槲皮素、异鼠李素;
S2.以标准溶液的浓度为横坐标,峰面积为纵坐标分别绘制芦丁、桑色素、槲皮素、异鼠李素的液相色谱标准曲线,并确定保留时间;
S3.对花生衣红素进行色谱分析,根据保留时间确定对应物质的种类,然后根据标准曲线分别确定4种物质的含量;
S4.根据式(1)计算即得花生衣红素的含量,其中
式中:m为花生衣红质量,g;cn为芦丁、桑色素、槲皮素或异鼠李素的浓度,ug/mL;V为定容体积,mL;f为稀释倍数;k为4种化合物的总和在花生衣红素中的占比系数。
即芦丁、桑色素、槲皮素、异鼠李素4种物质含量之和除以占比系数即得单位质量待测食品样品中花生衣红素的含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省商业科学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省科学院,未经河南省商业科学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省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0100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