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充气轮胎在审
| 申请号: | 202180066365.2 | 申请日: | 2021-09-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6209585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02 |
| 发明(设计)人: | 彼得·拉茨科;米哈尔·沃伊图斯;史宾赛·沙多米;尼科·迈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陆轮胎德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C11/12 | 分类号: | B60C11/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12 | 代理人: | 张凯;周林蓉 |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充气 轮胎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充气轮胎、尤其是商用车辆轮胎,该车辆充气轮胎具有胎面,胎面具有沿周向方向环绕的至少一个胎纹肋(1),胎纹肋在至少一侧由以胎纹深度(Tsubgt;1/subgt;)被实施的圆周沟纹(2a)界定,并且胎纹肋被切口(3)横穿,这些切口在俯视图中以至少成组的方式彼此平行地延伸且与轴向方向成0°至50°的角度延伸并且具有0.4mm至3.0mm的宽度(bsubgt;E/subgt;),其中各个切口(3)均具有延伸过其延伸范围的大部分的切口主区段(3b)并且分别以切口边缘区段(3a)通入界定该胎纹肋(1)的各个圆周沟纹(2a)中,其中切口主区段(3b)和切口边缘区段(3a)在径向方向上分别具有深度(tsubgt;a/subgt;,tsubgt;b/subgt;)并且切口主区段(3b)的深度(tsubgt;a/subgt;)不同于切口边缘区段(3a)的深度(tsubgt;b/subgt;),切口主区段(3b)的深度(tsubgt;b/subgt;)小于切口边缘区段(3a)的深度(tsubgt;a/subgt;),其中切口边缘区段(3a)在胎纹肋(1)的内部在其整个延伸范围上通入从圆周沟纹(2)出发的、相较于切口(3)更宽地实施的空腔(4,4supgt;I/supgt;至4supgt;IV/supgt;)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充气轮胎、尤其是商用车辆轮胎,该车辆充气轮胎具有胎面,胎面具有沿周向方向环绕的至少一个胎纹肋,胎纹肋在至少一侧由以胎纹深度被实施的圆周沟纹界定,并且胎纹肋被切口横穿,这些切口在俯视图中以至少成组的方式彼此平行地延伸且与轴向方向成0°至50°的角度延伸并且具有0.4mm至3.0mm的宽度,其中各个切口均具有延伸过其延伸范围的大部分的切口主区段并且分别以切口边缘区段通入界定该胎纹肋的各个圆周沟纹中,其中切口主区段和切口边缘区段在径向方向上分别具有深度并且切口主区段的深度不同于切口边缘区段的深度。
背景技术
例如从WO 2015/128106 A1已知一种开篇所述类型的车辆充气轮胎,该车辆充气轮胎可以是用于乘用机动车辆、货车或重型载重车辆(商用车辆)的轮胎。根据实施例,轮胎具有带胎纹肋的胎面,这些胎纹肋被圆周沟纹彼此分开并且由横向沟纹分成胎纹块,其中在胎纹肋中形成有沿轴向方向延伸的切口,这些切口具有0.4mm至0.6mm的宽度。在俯视图中观察,切口分别由延伸过切口长度的至少50%、(在该实施例中延伸过切口的延伸范围的大部分)的切口主区段和通入圆周沟纹中的两个切口边缘区段组合成。切口主区段所具有的深度是胎纹深度的至少70%,并且切口边缘区段所具有的深度是切口主区段的深度的30%至70%。在至少一个切口壁上形成有凹陷,该凹陷位于胎纹深度的50%的深度的径向内部、在边缘侧被至少2mm的切口壁环绕并且提升了切口的吸水能力。
众所周知,胎面的胎纹肋设有切口,以改善抓地性能。此外,切口有助于胎面胎纹的排水,其中切口的吸水能力随着胎面磨损的增大而降低,由此减弱了湿抓地性能。同时,切口不期望地降低了胎纹肋的刚度,由此影响了牵引力向地面的传递。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基于的目的在于,使得在开篇所述类型的车辆充气轮胎中能够在整个胎面磨损期间实现好的湿抓地性能,同时保持有利于牵引力传递的胎纹刚度。
根据本发明,所提出的目的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切口主区段的深度小于切口边缘区段的深度,其中切口边缘区段在胎纹肋的内部在其整个延伸范围上通入从圆周沟纹出发的、相较于切口更宽地实施的空腔中。
在新胎面或磨损很小的胎面的情况下,切口(尤其还由于其在驶过轮迹时显著打开的能力)确保胎纹肋的较好排水,因此切口边沿可以在湿滑地面上最佳地发挥其充当抓地边沿的作用。与具有切口主区段被实施得较深的切口的胎面胎纹相比,被实施得较浅的切口主区段在轮胎的整个使用寿命(胎面磨损)期间确保了胎纹肋的对牵引力传递有利的高刚度。随着胎面磨损的进一步发展,空腔进入胎面外围,在胎纹肋由于胎面磨损而变得较硬的情况下,这些空腔可以凭借其与切口相比更宽的实施方式而继续实现较好的吸水性,其中所吸收的水被有利地直接排出到(多个)圆周沟纹中。因此,胎面外围的由空腔产生的边沿充当抓地边沿的作用特别明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陆轮胎德国有限公司,未经大陆轮胎德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8006636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