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颗粒物回收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666430.3 | 申请日: | 2021-12-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1401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 发明(设计)人: | 谭险峰;黄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瑞柯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5G53/60 | 分类号: | B65G53/60;B65G53/66 |
| 代理公司: | 成都擎智秉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7 | 代理人: | 王睿 |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颗粒 回收 装置 | ||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颗粒物回收装置,以解决在上下设置且仓室压力不同的第一颗粒物回收器与第二颗粒物回收器之间实现平稳卸料的技术问题。颗粒物回收装置包括:第一颗粒物回收器和第二颗粒物回收器,此外还包括:中转仓,位于所述第一颗粒物回收器与所述第二颗粒物回收器之间并用于接收从所述第一颗粒物回收器传来的颗粒物和向所述第二颗粒物回收器释放该中转仓中暂存的颗粒物;双向均压器,包含第一均压机构和第二均压机构,所述第一均压机构选择开启时将所述中转仓的仓室与所述第一颗粒物回收器的仓室导通,所述第二均压机构选择开启时将所述中转仓的仓室与所述第二颗粒物回收器的仓室导通;卸料阀组,包含第一卸料阀系和第二卸料阀系。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颗粒物输送技术,具体涉及颗粒物感应装置及应用它的气流输送系统、颗粒物气力输送检测方法及检测设备、颗粒物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颗粒物气力输送顾名思义是指利用气流来推动管道中的颗粒物流动从而实现颗粒物输送的技术。一种常见的颗粒物气力输送方式,是通过气体对待输送的颗粒物进行流化形成气体- 颗粒物混合流(俗称气固两相流),然后再通过管道将气体-颗粒物混合流输送到目的地,并且,随着气体-颗粒物混合流到达目的地,气体-颗粒物混合流带来的气体也会被自动地引出并排入大气环境中。
颗粒物气力输送成功的关键在于防止被输送的颗粒物沉降并停止流动进而堵塞管道。现有颗粒物气力输送技术中,为防止被输送的颗粒物沉降,惯用思路是赋予进入管道的颗粒物一个较快的初始流速。将这种思路运用在上述颗粒物气力输送方式中,就是要让气体-颗粒物混合流在被释放时的压力较高。当气体-颗粒物混合流在被释放时的压力较高时,相当于在气体-颗粒物混合流的释放端与接收端之间创造一个较大的压差,从而确保颗粒物的初始流速较快。
另一方面,颗粒物的堆密度也会对该颗粒物的气力输送产生重要影响。颗粒物的堆密度越高,颗粒物越容易沉降,相应的,对单位质量的颗粒物进行流化就需要更多的气体(这样气体-颗粒物混合流在被释放时的压力会更高);相反,颗粒物的堆密度越低,颗粒物越容易悬浮,相应的,对单位质量的颗粒物进行流化就需要较少的气体(这样气体-颗粒物混合流在被释放时的压力更低)。因此,如果待输送的颗粒物的堆密度较高时,气体-颗粒物混合流的释放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压差往往会进一步加大。
基于上述内容,现有的颗粒物气力输送技术实际上存在以下问题:由于气体-颗粒物混合流的释放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压差较大,相应的,颗粒物的初始流速较快,这样,将容易导致管道相应部位迅速磨损。这个问题在目前实际应用的颗粒物气力输送系统中普遍存在,通常的解决办法是对管道进行防磨损强化,从而造成使用成本的增加。
此外,现有的颗粒物气力输送技术针对不同堆密度的颗粒物通常需要对气体-颗粒物混合流在被释放时的压力进行调整,但这种调整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容易导致:要么颗粒物流速过高而进一步加剧管道磨损,要么颗粒物流速过低而沉降并堵塞管道。
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的申请人在公开号为CN113716347A的中国专利文献(下称参考文献,该参考文献中的内容并入本申请中)中披露了用于颗粒物气力输送的系统、装置、方法及控制装置,通过设置在颗粒物回收器的排气通道上的控流调压器对该排气通道中的气流排放施加阻力,从而可以在颗粒物气力输送时在颗粒物气力输送通道上维持相应的背压,有助于更好的控制颗粒物气力输送,即在保证颗粒物气力输送成功的情况下更好的控制颗粒物气力输送时颗粒物初始流速,从而减缓对相关设备的磨损。
通过阅读参考文献可知,上述用于颗粒物气力输送的系统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颗粒物回收器设置在第二颗粒物回收器的上方并且第一颗粒物回收器的底部通过卸料机构与第二颗粒物回收器的仓室连通。这种方式虽然可以显著节省占地面积,但是,由于第一颗粒物回收器的仓室压力大于第二颗粒物回收器的仓室压力,导致从第一颗粒物回收器向第二颗粒物回收器卸料时速度较快,容易导致相关导管和阀门等设施损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瑞柯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成都瑞柯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6643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