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曲面壁板剪切载荷加载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592127.3 | 申请日: | 2021-12-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2400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 发明(设计)人: | 高敏;柴亚南;陈向明;李崇;彭新未;陈丽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1N3/24 | 分类号: | G01N3/24;G01N3/02 |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王世磊 |
| 地址: | 710065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曲面 壁板 剪切 载荷 加载 装置 | ||
本发明属于剪切载荷加载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曲面壁板剪切载荷加载装置。均载器底座梁与曲杠杆支点梁组件以及纵杠杆支点梁组件平行设置,支撑梁与均载器底座梁和曲杠杆支点梁组件垂直并且将均载器底座梁和曲杠杆支点梁组件连接,纵杠杆支点梁组件通过过渡梁连接,均载器组件与底座梁固定连接,曲杠杆组件的中间支点铰接在曲杠杆支点梁组件上,纵杠杆组件与纵杠杆支点梁组件滑动连接;中间框架整体与试验件组件的曲边固定连接,均载器底座梁与中间框架通过多个扣重杆连接,中间框架与直边剪切框架连接,纵杠杆组件下端与试验件组件的直边连接。能够在不换装的情况下可对曲面壁板施加双向剪切载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剪切载荷加载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曲面壁板剪切载荷加载装置。
背景技术
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机身曲板承受拉伸/压缩、剪切、弯曲、端部剪切、地板梁载荷及充压载荷,由于其机身曲板受载情况复杂,无法在标准试验机上进行,必须发展专门的试验技术,并研制相应的试验装置和设备。针对曲板综合强度试验,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机身壁板试验系统只可以施加单方向的剪切载荷。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提供一种能够在不换装的情况下可对曲面壁板施加双向剪切载荷的曲面壁板剪切载荷加载装置。
技术方案:
一种曲面壁板剪切载荷加载装置,包括:中间框架200、两个对称的直边剪切框架300以及多个扣重杆400,直边剪切框架300包括均载器底座梁301、均载器组件303、支撑梁304、过渡梁305、曲杠杆支点梁组件306、纵杠杆支点梁组件307、曲杠杆组件308、纵杠杆组件309,其中,均载器底座梁301与曲杠杆支点梁组件306以及纵杠杆支点梁组件307平行设置,支撑梁304与均载器底座梁301和曲杠杆支点梁组件306垂直并且将均载器底座梁301和曲杠杆支点梁组件306连接,纵杠杆支点梁组件307位于曲杠杆支点梁组件306下方并且通过过渡梁305连接,均载器组件303与底座梁301固定连接,曲杠杆组件308的中间支点铰接在曲杠杆支点梁组件306上,纵杠杆组件309穿过纵杠杆支点梁组件307与纵杠杆支点梁组件307滑动连接;中间框架200整体为矩形框架并且与试验件组件100的曲边固定连接,均载器底座梁301与中间框架200通过多个扣重杆400连接,中间框架200的四个角通过法兰与直边剪切框架300的过渡梁305连接,纵杠杆组件309下端与试验件组件100的直边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直边剪切框架300还包括:支撑杆组件311、底座双耳302、支点双耳310,支撑杆组件311一端通过底座双耳302固定在底座梁301上,支撑杆组件311另一端通过支点双耳310与曲杠杆支点梁组件306连接。
进一步地,中间框架200包括矩形传力框架、固定端双耳214、测力杠杆209,其中,测力杠杆209的加载端以及固定端双耳214分别设置在所述矩形框架的一组对边上并且分别与试验件组件100的曲边连接,矩形传力框架的四个角设置有转接梁并且所述转接梁通过法兰与直边剪切框架300的过渡梁305连接。
进一步地,中间框架200还包括测力组件208,其中测力组件208的一端固定在测力杠杆209所在的中间框架200的横梁上并且另一端与测力杠杆209的测量端连接。
进一步地,中间框架200还包括设置在中间框架200上方的多个均匀分布的吊装板212。
进一步地,所述试验件组件100包括试验件101、过渡段102、曲边角形件103和直边接头104,其中,在试验件101的两个曲边处均设置有过渡段102,试验件101和过渡段102通过曲边角形件103连接,过渡段102与试验件101连接处均设置有安装孔,其中一个安装孔与中间框架200的固定端双耳214固定,另一个安装孔与中间框架200的测力杠杆209加载端连接,在试验件101的直角边上均设置直边接头104,试验件组件100的直边通过直边接头104与纵杠杆组件309下端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未经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9212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