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紫外高光谱相机的焦面分光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111533391.X | 申请日: | 2021-12-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521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9 |
| 发明(设计)人: | 肖思;付利平;贾楠;江芳;白雪松;李睿智;皮彦婷;王天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
| 主分类号: | G01J3/28 | 分类号: | G01J3/28;G01J3/02;G01J3/06;G01N21/33;G01N21/01 |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安思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72 | 代理人: | 武玥;王蔚 |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紫外 光谱 相机 分光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星载紫外高光谱相机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紫外高光谱相机的焦面分光方法,该方法基于紫外高光谱相机实现,该方法包括:具有紫外波段的入射光线入射至扫描镜(1),经扫描镜(1)反射至望远镜(2),经望远镜(2)反射至光谱反射镜(3),再经光谱反射镜(3)反射至反射光栅,在反射光栅处进行分光,形成80‑140nm波段的光线和160‑180nm波段的光线;80‑140nm波段的光线沿着光线传输路径反射至紫外探测器的像面上,进行成像,形成80‑140nm波段焦面;同时,160‑180nm波段的光线,在其光线传输路径上通过光学透镜组(6)反射至紫外探测器的像面上,进行成像,形成160‑180nm波段焦面;80‑140nm波段焦面和160‑180nm波段焦面不在同一焦面位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星载紫外高光谱相机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紫外高光谱相机的焦面分光方法。
背景技术
气辉、极光是空间光学辐射背景中一种重要的自然发光现象,在电离层高度,对O气辉、N2气辉进行探测,反演可获得电离层电子密度、热层O/N2等信息,从而对电离层及其扰动情况进行监测和预报。电离层是空间天气中的一个重要区域,也是人类空间活动最重要的区域之一,其时空变化对卫星导航定位、地空无线电通信等系统电波信号传播有着重要影响,对其状态和变化的监测预警是空间天气业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用星载紫外高光谱相机对紫外波段气辉辐射进行探测,是研究电离层的理想探测手段。20世界70年代,国际上就开始在卫星上开展真空紫外电离层探测,并且一直持续至今。国外具有代表性的星载紫外光谱相机包括:美国2001年发射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TIMED上装载的GUVI(Global UltraViolet Imager)、2017年美国UC Birkeley牵头研制的电离层联合探测计划ICON和2018年美国LASP研制的全球尺度临边天底观测仪GOLD。
利用紫外波段进行气辉探测分为两个主要波段:一个是60~100nm波段,用于测量83.4nm处氧的离子浓度;另一个是120~180nm波段,用于测量121.6nm处的氢线、130.4和135.6nm的氧原子线、160-180nm的氮分子LBH带。
由于用于接收相机光学信号的探测器,无法覆盖60~180nm的宽波段,故单个光学通道无法实现所有波段的探测。用传统的方法在光路中进行分光设计,但是,不仅会增加相机的体积与重量,分光后能量的损失也不利于气辉这样的弱目标探测。另外,研制两台相机分别探测两个波段,不仅消耗更多的资源,也无法做到同时、同视场获得目标的功能。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紫外高光谱相机的焦面分光方法,该方法基于紫外高光谱相机实现,该紫外高光谱相机包括:扫描镜、望远镜、光谱反射镜、反射光栅和光学透镜组;
扫描镜与望远镜呈对角式交错设置,望远镜位于扫描镜的斜下方;望远镜与光谱反射镜呈对角式交错设置,光谱反射镜位于望远镜的斜下方;扫描镜、光谱反射镜和光学透镜组均位于同侧,而望远镜位于相对侧;
该方法包括:
具有紫外波段的入射光线入射至扫描镜,经扫描镜反射至望远镜,经望远镜反射至光谱反射镜,再经光谱反射镜反射至反射光栅,在反射光栅处进行分光,形成80-140nm波段的光线和160-180nm波段的光线;
80-140nm波段的光线沿着光线传输路径反射至紫外探测器的像面上,进行成像,形成80-140nm波段焦面;
同时,160-180nm波段的光线,在其光线传输路径上通过光学透镜组6折射至紫外探测器的像面上,进行成像,形成160-180nm波段焦面;
80-140nm波段焦面和160-180nm波段焦面不在同一焦面位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之一,所述方法还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未经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3339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