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校靶镜外圆和炮管内壁消间隙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111531218.6 | 申请日: | 2021-12-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114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8 |
| 发明(设计)人: | 薛辉;陈素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F41A21/18 | 分类号: | F41A21/18;F41A21/00;F41A3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迪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1 | 代理人: | 江亚平 |
| 地址: | 23003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校靶镜外圆 炮管 内壁 间隙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校靶镜外圆和炮管内壁消间隙装置。该消间隙装置包括一个压簧上板(1),压簧底板(2),两个固定支柱(6),两个弹簧(3),和两个弹簧导向柱(4)以及两个锁死螺母(5)。该消间隙装置初始安装时,根据两个弹簧(3)的弹力大小,压簧上板(1)和压簧底板(2)留有一定的间隙。当该消间隙装置安装入校靶镜主体中放入炮管时,两个弹簧(3)通过受力将整个校靶镜主体向一个方向挤压,最终,校靶镜轴线与炮管轴线平行一致。该装置作为一个完整配件,具有更换简单,可靠性好,与炮管内壁是线性接触,稳定性好,且不会掉进炮管膛线的凹槽而失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武器校靶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校靶镜外圆和炮管内壁消间隙装置。
背景技术
武器装备使用过程中受各种因素影响,会引起火炮和雷达光电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武器设备的有效工作,因此需要定期对武器装备进行校正。校靶镜是一种用来保证设备轴线或武器轴线与武器装备的纵轴保持规定的空间位置关系的光学仪器,其外圆的机械轴线即代表炮膛轴线,但由于校靶镜的外圆与炮膛内壁之间留有间隙,就算校靶镜机械外圆的轴线定义的非常好,与炮膛的实际轴线也是会有误差的,所以,如何有效的排掉校靶镜与炮膛之间的间隙,对于用校靶镜校靶的技术领域非常重要。
现有的技术有采用簧片结构进行消间隙,这种结构制作工艺相对比较复杂,针对不同的型号炮管都需要重新开模制作,对于小型炮管,其排间隙功能是相对好用的,但对于中大型炮管,其排间隙的力道不够,另外也比较容易掉入炮管内壁的凹槽内,由于炮管内膛线凹槽是螺旋线分布,所以从炮管口观察并不能避开膛线凹槽。也有采用钢珠结构排间隙的,但由于钢珠和膛壁也是点接触,很容易就掉入炮管内壁的凹槽而造成失效。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排间隙结构掉入膛线凹槽而失效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校靶镜外圆和炮管内壁消间隙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校靶镜外圆和炮管内壁消间隙装置,它包括一个压簧上板,压簧底板,两个固定支柱,两个弹簧,两个弹簧导向柱以及两个锁死螺母。所述弹簧导向杆和压簧上板用螺纹连接,固定支柱与压簧上板用螺纹连接,压簧底板通过固定支柱和锁死螺母连接。两个弹簧分别装配在弹簧导向杆上并位于与压簧上板和压簧底板之间。该消间隙装置初始安装时,根据两个弹簧的弹力大小,压簧上板和压簧底板留有一定的间隙。当该消间隙装置安装入校靶镜主体中放入炮管时,两个弹簧通过受力将整个校靶镜主体向一个方向挤压,最终,校靶镜轴线与炮管轴线平行一致,校靶镜与炮管膛壁的间隙消除了。将消间隙装置分别安装于校靶镜插杆的两端,并使得压簧上板凸出校靶镜外圆1~2mm,两个消间隙装置凸出高度一致。此时,将校靶镜塞入炮管中时,在炮管内壁的挤压下,校靶镜外圆紧贴炮管内壁,两者轴线平行,炮管与校靶镜之间的间隙消除了。
进一步地,消间隙装置中的压簧上板做成圆柱状,其圆柱半径比校靶镜外圆半径小,在压力挤压下,压簧上板与炮管内壁是线接触,稳定性好。不会掉入螺旋形的凹槽内而造成失效。压簧上板两端均倒圆角,方便消间隙装置进入炮管。
进一步地,所述压簧,弹簧导向杆与压簧底板的圆柱孔同心,且弹簧导向杆直径比圆柱孔大1mm。
进一步地,所述压簧上板外形,压簧上板的外轮廓为比校靶镜外圆圆柱偏小的圆柱,当压簧上板下压时,其与炮管内圆接触的是一条线,不是一个点。且压簧上板的有效长度应比对应口径的炮管内壁螺旋状膛线在长度方向的投影宽度要宽,防止压簧上板嵌入膛线,消间隙结构失效。
进一步地,所述消间隙装置,通过螺钉与校靶镜外圆连接,更换简单,快速。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校靶镜外圆和炮管内壁消间隙装置是模块化,更换相对更容易,对于大批量生产和售后来说有很大的便利。
(2)本发明校靶镜外圆和炮管内壁消间隙装置与炮管内壁是线性接触,稳定性好,且不会掉入炮管膛线的凹槽内。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3121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