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苯丙酮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98345.1 | 申请日: | 2021-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215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13 |
发明(设计)人: | 姚国锋;张松;王永生;赵绍益;吴进宏;彭伟;闫伟;张碧元;张晓斌;刘林;左祥群;张仕君;吴秀英;唐波;刘元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市科隆化学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45/85 | 分类号: | C07C45/85;C07C45/79;C07C45/82;C07C49/08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胡东东 |
地址: | 611534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丙酮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苯丙酮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向工业级丙酮中加入硝化剂,常温下搅拌反应,其中硝化剂由硫酸和硝酸铵混合制得;S2、反应完成后,加入一定比例的3A分子筛,间断摇晃干燥,然后过滤分离;S3、向经3A分子筛处理后的丙酮中加入酸度调节剂,得到混合物,对混合物进行加热回流;S4、蒸馏S3得到的混合物,收集56-57℃范围内的蒸馏物,冷凝后即得。本发明通过硝化剂与苯发生反应,然后通过3A分子筛除去引入的水分,最后通过精馏的方式获得了无苯丙酮,本发明在未引入其他杂质的情况下,除去了丙酮中残留的苯,获得了丙酮能够满足药品生产企业的要求,解决了现有丙酮中含有苯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丙酮提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无苯丙酮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丙酮在工业上主要作为溶剂,用于炸药、塑料、橡胶、纤维、制革、油脂、喷漆等行业中,也可作为合成烯酮、醋酐、碘仿、聚异戊二烯橡胶、甲基丙烯酸甲酯、氯仿、环氧树脂等物质的重要原料,同时,丙酮在维生素B12等药品生产中作为溶媒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丙酮的工业生产以异丙苯法为主,因此工业级的丙酮中会一定量的苯,对于药品生产企业来说,一般要求丙酮中苯含量几乎为零才能使用,因此,如何除去丙酮中的苯以满足药品生产企业的要求是技术人员目前面临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无苯丙酮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通过向工业级丙酮中加入硝化剂,然后分子筛脱水、酸碱中和、精馏后生产出了苯含量基本为零的丙酮,解决了现有丙酮中含有苯的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无苯丙酮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向工业级丙酮中加入硝化剂,常温下搅拌反应1-5h,其中硝化剂由硫酸和硝酸铵体积比为(2-4):(4-6)的比例混合制得(在该比例下处理效果最好);
S2、反应完成后,加入一定比例的3A分子筛,间断摇晃1-5h干燥,以使分子筛充分反应吸收水分,然后过滤分离出3A分子筛;
S3、向经3A分子筛处理后的丙酮中加入酸度调节剂调节至酸度合格,得到混合物,对混合物进行加热回流,以充分反应,使其酸度合格;
S4、蒸馏S3得到的混合物,收集56-57℃范围内的蒸馏物,冷凝后即得。
在本发明的制备方法中,本发明通过向工业级丙酮中加入硝化剂,利用硝化反应将沸点为80.1℃的苯转化为沸点为210.9℃的硝基苯,进而可以通过沸点的巨大差异(丙酮的沸点为56.53℃)将丙酮蒸馏提取出来,由此实现除苯的目的。在工业级丙酮中,苯的含量很低,一般在0.0005-0.001%之间,直接蒸馏的方式会因为苯和丙酮沸点相差不大而不能彻底除苯,而采用萃取等方式也不能实现有效除苯。本发明通过硝化剂与苯发生反应(苯微量,可忽略硝化反应过程的反应热),然后通过3A分子筛除去引入的水分,再通过酸度调节剂调节丙酮的酸度,最后通过精馏的方式获得的丙酮,通过气相色谱法测定苯(测定方法可参考张金霞等人所著《气相色谱法测定丙酮溶剂中残留苯的方法》,养殖与饲料,2016年第2期),未检测出苯的含量,由此说明本发明在未引入其他杂质的情况下,能够除去丙酮中残留的苯,获得的丙酮能够满足药品生产企业的要求,解决了现有丙酮中含有苯的问题。
进一步,在混合制备硝化剂时,所用硫酸的质量分数在97%以上,所用硝酸的质量分数在67%以上,按比例混合均匀,然后静置冷却后待用。
进一步,所述硝化剂的加入量为2-5mL/L。硝化剂不宜量多和量少,量少会导致反应效果不好,苯会不合格,量多则有可能产生其他副反应。
作为优选,所述硝化剂中,硫酸和硝酸的体积比为3:5。
在本发明中,所述酸度调节剂有碳酸钾和氢氧化钾按质量比10:(1-2)组成。
作为优选,所述酸度调节剂有碳酸钾和氢氧化钾按质量比10:1.5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市科隆化学品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市科隆化学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9834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稳定性能好的电力柜
- 下一篇:基于社团划分的无监督图像分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