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Ti-Ni-Cu-Co材料的激光增材加工方法及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424765.8 | 申请日: | 2021-04-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346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3 |
| 发明(设计)人: | 杨英;刘何龙;郝世杰;郭方敏;沈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 主分类号: | B22F10/28 | 分类号: | B22F10/28;B33Y10/00;B33Y70/00;B33Y80/00;C22C14/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张娜;黄健 |
| 地址: | 10224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ti ni cu co 材料 激光 加工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Ti‑Ni‑Cu‑Co材料的激光增材加工方法及应用。该加工方法包括:Ti‑Ni‑Cu‑Co合金粉末形成待处理层,Ti‑Ni‑Cu‑Co合金粉末的分子式为(TixNi100‑x‑yCuy)100‑zCoz,其中,50≤x≤65,10≤y≤25,1≤z≤10;2)根据打印工艺参数对待处理层进行激光增材处理,形成目标层;3)重复执行步骤1)‑步骤2),形成Ti‑Ni‑Cu‑Co合金件;激光增材处理中,激光功率为60‑180W,激光扫描速度为200‑1400mm/s,激光扫描间距为50‑130μm。该加工方法不仅能保证加工件的力学性能,更能使加工件具有好的高压缩稳定性和弹热效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激光增材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Ti-Ni-Cu-Co材料的激光增材加工方法及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食品储存运输、空间制冷和工业制冷的需求日益增加,制冷技术在现代社会扮演着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全球制冷用电量占总用电量的25%-30%。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制冷技术是蒸气压缩制冷技术,因该技术的大量使用已经产生并加剧了许多全球范围内的环境问题。早期的氟利昂(CFC)、氢氯氟烃(HCFC)类制冷剂的使用会破坏臭氧层,而其替代物氢氟烃(HFC)类制冷剂又普遍具有很高的温室效应,为了改善这些制冷剂带来的臭氧空洞和全球变暖危机,新型环境友好型制冷剂的研发迫在眉睫。弹热制冷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非蒸气压缩制冷技术,其基本原理于2004年被英国科学家提出,在2014被美国能源部认可为最具潜力的新型制冷技术。
目前,有很多种弹热材料正在被研究,其中包括Ni-Ti基、Cu基、Ni-Mn基形状记忆合金。在这些材料体系中,Ni-Ti基形状记忆合金被研究的最为广泛,因为其具有出色的力学性能,较大的弹热效应,优异的抗腐蚀性和商业应用前景。但是,二元Ni-Ti基形状记忆合金的应力滞后较大,会导致在加卸载时产生较多的能量损耗,这是在制冷循环中不愿意被看到的。此外,目前所研究的二元Ni-Ti基形状记忆合金在应用中的循环稳定性较差,难以符合人们对制冷循环的循环稳定性的要求。现已证明Cu原子部分取代Ni原子可以非常有效降低记忆合金样品的应力滞后,并且还能显著增加样品的循环稳定性。在富钛的Ti-Ni形状记忆合金中添加Cu元素可以析出Ti2Cu,该析出相的存在可以非常有效的提高晶格相容性,其循环性能相较与原始二元Ni-Ti合金有着显著的提高。经过设计的富钛的Ti-Ni-Cu合金的相变温度一般都高于室温,然而不满足人们所期望的弹热效应发生的理想工作温度室温。为了降低富钛的Ti-Ni-Cu合金的相变温度,现有技术中通过合金化的方法掺入第四种元素,这种元素将会在不改变相变路径、相变潜热、温度滞后、应力滞后和循环性能的前提下有效的降低合金的相变点,从而得到室温下的弹热效应。
然而,现有的Ti-Ni-Cu-Co合金塑性较差,机加工困难,无法制造出具有大比表面积、孔道等结构的零件,难以实现弹热制冷的高热交换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Ti-Ni-Cu-Co材料的激光增材加工方法,该加工方法能够以Ti-Ni-Cu-Co合金粉末为对象,进行激光增材加工,可以制造出具有大比表面积、孔道的合金件,进而能够使合金件具有良好的压缩循环稳定性和弹热效应。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Ti-Ni-Cu-Co合金件,该合金件具有良好的压缩循环稳定性和弹热效应。
本发明提供一种Ti-Ni-Cu-Co材料的激光增材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预置Ti-Ni-Cu-Co合金粉末形成待处理层,所述Ti-Ni-Cu-Co合金粉末的分子式为(TixNi100-x-yCuy)100-zCoz,其中,50≤x≤65,10≤y≤25,1≤z≤10;
2)根据打印工艺参数对所述待处理层进行激光增材处理,形成目标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2476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