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车载动态称重的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023040755.4 | 申请日: | 2020-12-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1409631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 发明(设计)人: | 吴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强 |
| 主分类号: | G01G19/08 | 分类号: | G01G19/08;G01G21/00;G01G21/02 |
| 代理公司: | 成都明涛智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1289 | 代理人: | 丁国勇 |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无锡市宜***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车载 动态 称重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称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车载动态称重的系统,包括车架,所述车架的一侧连接有吊耳支架,所述吊耳支架与吊耳传感器的一端相连接,所述吊耳传感器的另一端与板簧相连接,整车重力施加在所述车架上,通过所述吊耳传感器将力传导至所述板簧上,所述板簧再将重力传导给车轴与车胎,所述吊耳传感器内安装有应变计,可实现车载动态称重,本吊耳传感器在安装时无需对整车进行改造,安装方便,安装后也无需再对整车进行标定,从而实现吊耳传感器的即装即用,便于生产,方便维修,进而还能降低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称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车载动态称重的系统。
背景技术
国家对大型货车的运载量有着明文规定即不能超载行驶,其目的是防止因运载量过大而引发的安全事故,货运车辆的重量检测对于预防交通安全事故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车辆的动态称重主要是通过让车辆通过地磅然后进行检测,此方法虽能提前监管货车的载重量,但并不能做到实时监控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载重。
而现有技术中,进行车载动态称重的方案都是在车轴、车梁、车轮等地方对原有零件进行再加工后贴感应元件,而采用这些方案就需要对整车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造,安装完成后还需对整车进行一系列标定,无法实现批量化,更无法用于整车前装市场,仅仅只是用于物流行业的后装市场,且成本非常高,安装费时费力,且寿命短,精度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现状,本实用新型就现有车载动态称重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用于车载动态称重的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于车载动态称重的系统,括车架,所述车架的一侧连接有吊耳支架,所述吊耳支架与吊耳传感器的一端相连接,所述吊耳传感器的另一端与板簧相连接,整车重力施加在所述车架上,通过所述吊耳传感器将力传导至所述板簧上,所述板簧再将重力传导给车轴与车胎,所述吊耳传感器内安装有应变计,可实现车载动态称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吊耳传感器一端连接于吊耳支架,另一端连接于板簧,而吊耳传感器内安装的应变计可实现车载动态称重,从而无需在车轴、车梁、车轮等地方对原有零件进行再加工后再贴感应元件以实现车载动态称重,避免不安全因素的产生,而且还能提高吊耳传感器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吊耳传感器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为中空结构,所述吊耳支架与所述固定座相连接,所述固定座下端连接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为两块包括第一支撑架及第二支撑架,分别连接于所述固定座的两端表面,两块所述支撑架的另一端均连接有卡座,所述板簧与所述卡座相连接,两块所述支撑架的外侧均开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内均开有安装孔,所述应变计安装于所述安装孔内,在重力的作用下,所述支撑架发生变形,从而使所述应变计感应到应力应变。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吊耳传感器的设置使得本是相互独立的传感器与吊耳集合成一体,从而在支撑架发生变形时,安装孔内安装的应变计在受到支撑架变形作用后感应到应力应变,从而得到车体的重量。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支撑架的所述安装座内安装有电路板,所述应变计通过线束与所述电路板相连接,所述线束包括第一线束,所述第一线束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架内的所述应变计,所述电路板与主控器通过第二线束相连接,通过所述电路板将应力应变信号转换为压力数字信号,再将数字信号反馈至所述主控器,所述主控器将整车内所有的所述电路板所传递的压力数字信号通过算法计算后再反馈至车载显示器或者整车控制器,从而实时监控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载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线束将应变计所产生的应力应变信号传输至电路板,在电路板的转化下转变为压力数字信号,并通过第二线束传至主控器内,主控器用于接收安装于各个吊耳支架上吊耳传感器所收集的数字信号,通过算法计算后反馈至车载显示器或者整车控制器,从而实现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对载重量的实时监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强,未经吴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304075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便于快速调节的焊接平台
- 下一篇:一种安全性能高的家用电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