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气质量模式预报数据可视化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09969.3 | 申请日: | 2020-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5966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6 |
发明(设计)人: | 叶占鹏;肖伟;赵耀;刘阳;口艺锋;冯志贤;秦东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科三清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6/29 | 分类号: | G06F16/29;G06T17/05;G06T17/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汇律师事务所 11711 | 代理人: | 马亚坤 |
地址: | 100193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气质量 模式 预报 数据 可视化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气质量模式预报数据可视化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构建与待可视化模式预报区域对应的三维空间坐标系;基于三维空间坐标系,根据指定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构建三维网格模型;下载待可视化模式预报区域的遥感影像数据;将遥感影像数据对应绘制至三维网格模型;通过指定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获取三维网格模型的各个网格的污染物预报数据;通过三维网格模型展示各个网格的污染物预报数据。通过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空气质量预报数据展示通常是在二维地图上,忽略了地形的因素,无法体现出地形和污染物浓度之间的变化的问题,实现了基于地形的空气质量模式预报数据三维可视化,改善了环境空气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保信息管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气质量模式预报数据可视化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身边的环境问题,环境空气质量预报也逐渐和天气预报一样,成了人们关注的信息。
地形可视化是地形的直观图形表达,是人们了解和认识地形的基本工具。目前的空气质量预报数据展示通常是在二维地图上,即常规的地形可视化技术(如等高线地形图、剖面图、写景等)都是基于二维的,通过点和面的形式,展示污染物的浓度预报数据。三维地形可视化是人类一直追求的梦想,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简称为DEM)、遥感技术、计算机可视化技术的发展,使得建立三维实时、交互的仿真地形环境成为可能。
二维的展示方式会有以下问题:
1.无法体现污染物浓度预报的三维分布特征:
现实中地理空间是三维空间,在二维地图中表达污染物浓度变化时,就会有一个维度的信息缺失(一般是高度方向),无法全面体现污染物浓度分布。然而,大气污染过程发生在三维空间中,所以了解污染物浓度分布的三维整体特征,对环境空气质量改善也有很大帮助。
2.缺少地形因素的体现:
现实中的地面是高低起伏的,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地形,相应的也会有不同的气候环境,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但是二维地图中污染物浓度变化,忽略了地形的因素,无法体现出地形和污染物浓度之间的变化。
针对现有技术中,目前的空气质量预报数据展示通常是在二维地图上,通过点和面的形式展示污染物的浓度预报数据,缺少高度方向污染物浓度信息,无法全面体现污染物浓度分布,忽略了地形的因素,无法体现出地形和污染物浓度之间的变化的问题,还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气质量模式预报数据可视化方法及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空气质量预报数据展示通常是在二维地图上,通过点和面的形式展示污染物的浓度预报数据,缺少高度方向污染物浓度信息,无法全面体现污染物浓度分布,忽略了地形的因素,无法体现出地形和污染物浓度之间的变化的问题。
为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气质量模式预报数据可视化方法,包括:
构建与待可视化模式预报区域对应的三维空间坐标系;
基于所述三维空间坐标系,根据指定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构建三维网格模型;其中,所述三维网格模型的坐标轴的范围和网格大小与所述指定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相对应;
下载所述待可视化模式预报区域的遥感影像数据;
将所述遥感影像数据对应绘制至所述三维网格模型;
通过所述指定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获取所述三维网格模型的各个网格的污染物预报数据;
通过所述三维网格模型展示各个网格的污染物预报数据。
可选地,将所述遥感影像数据对应绘制至所述三维网格模型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科三清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科三清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0996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