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严寒地区的电动驻车热泵空调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315918.7 | 申请日: | 2020-11-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0646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 发明(设计)人: | 张春路;曹祥;张莹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 主分类号: | B60H1/00 | 分类号: | B60H1/00;B60H1/04;B60H1/32;F25B30/02 |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陈天宝 |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严寒 地区 电动 驻车热泵 空调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适用于严寒地区的电动驻车热泵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四通换向阀、室外换热器、室外风机、第一电子膨胀阀、室内风机、室内换热器,还包括热水‑制冷剂换热器、第二电子膨胀阀、蓄热装置、水泵,蓄热装置储蓄来自发动机舱热水的热量,在驻车休息无发动机余热水时释放热量,间接提供热水,整体上构成双热源制冷循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不仅能够很好的解决传统车载空调系统在行车时存在的种种问题,还能额外的给发动机降温,对于整个车载运行工作也有极大帮助;更重要的是增加了蓄能装置,在冬季驻车无发动机余热水时,仍能保证制热量需求,对于保障工作人员驻车休息时乘车舒适度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泵空调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适用于严寒地区的电动驻车热泵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驻车空调对于保障工作人员乘车舒适度具有重要意义,但截至目前,对于严寒地区冬季驻车休息时空调系统制热量不足的问题仍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冬季驻车休息时,发动机舱无热水提供,不能用热水来供热,而一般的以空气为热源单热源车辆空调系统难以达到所需制热量,系统效率低,大大降低了驾驶舒适性。并且冬季车辆在严寒地区工作,室外换热器极易结霜;传统的驻车空调多为分体式系统,压缩机在发动机侧,蒸发器在驾驶舱内,冷凝器在驾驶舱背后,各连接管路较长,较差吸气管路压降大,系统能效较低,车辆在行车作业过程中容易震动,系统稳定性较差。
近年来,人们对于驻车空调系统在严寒地区制热量不足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行车过程中,而很少有人将蓄热储能技术用于驻车空调系统,解决驻车时单一空气热源无法满足制热量需求的问题,并且很少考虑空调系统的结构形式,系统复杂,稳定性不高。
专利CN102331048A提出了一种复合式气-水双热源热泵型电动汽车空调系统,该方案在行车过程中利用发动机余热水可以解决严寒地区冬季供热量不足的问题,但在驻车休息时无发动机余热水可利用,该系统不能满足驻车时的制热量需求。并且该系统管路连接复杂,零部件较多,安装复杂,能效不高,难以将整个空调系统作为整体式结构,稳定性不够。
专利CN102331046A提出了一种气热回收型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该系统在制热模式下,将经室内换热器放热后的空气吸收进电机进口,从而吸收电机热量制热并同时冷却电机,但由于整个系统不够紧凑,并且发动机离室内换热器距离较远,漏风较为严重,从而余热利用率较低,系统能效低。同样该系统在驻车时无法利用电机热量进行热气回收,不能满足驻车供热需求。
以上两种系统均无法在驻车时解决制热量不足问题,且系统结构复杂,效率不高,难以满足驻车空调在高能效、结构节凑稳定等多方面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适用于严寒地区的电动驻车热泵空调系统,解决目前驻车空调系统在严寒地区冬季供热量不足、效率低、室外换热器在低温工况结霜以及空调系统在结构上不够紧凑、稳定性低等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发明中适用于严寒地区的电动驻车热泵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四通换向阀、室外换热器、室外风机、第一电子膨胀阀、室内风机、室内换热器,还包括热水-制冷剂换热器、第二电子膨胀阀、蓄热装置、水泵;
所述压缩机、四通换向阀、室外换热器、第一电子膨胀阀、室内换热器构成循环;
相互连接的第二电子膨胀阀和热水-制冷剂换热器并联于室内换热器两端;
所述水泵和蓄热装置连接,以此储蓄来自发动机舱热水的热量,在驻车休息无发动机余热水时释放热量,间接提供热水;
所述热水-制冷剂换热器回收来自发动机舱热水和/或蓄热装置的热量,整体上构成双热源制冷循环。
进一步地,所述发动机舱热水为循环水流路,该循环水流路通过所述水泵提供动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1591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