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浸泡式液冷回路循环散热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299196.0 | 申请日: | 2020-11-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2010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0 |
| 发明(设计)人: | 张娜;毛凯;刘德刚;赵明;李少伟;薄靖龙;张红生;马鹏程;李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海鹰机电技术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H01F27/10 | 分类号: | H01F27/10;H01F27/22;H01F27/16;H01F27/08;H05K7/20;B60L13/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07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浸泡 式液冷 回路 循环 散热 方法 | ||
1.一种浸泡式液冷回路循环散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浸泡式液冷回路循环散热方法用于对真空管道磁悬浮运输系统地面悬浮推进线圈进行散热,所述浸泡式液冷回路循环散热方法包括:
将线圈放置在线圈冷却组件(10)的线圈冷却腔体(11a)内,在所述线圈冷却腔体(11a)中注入第一冷却介质(12)以使所述线圈浸泡在所述第一冷却介质(12)中,所述第一冷却介质(12)用于对所述线圈进行冷却;
将所述线圈冷却组件(10)与第一动力单元(20)的一端连接,将第一动力单元(20)的另一端与所述热交换器(30)连接,将所述线圈冷却组件(10)和冷却装置(40)分别与所述热交换器(30)连接;
实时监测所述线圈的工作温度,当所述线圈的工作温度超过设定温度阈值范围时,第一动力单元(20)动作以将吸热后的所述第一冷却介质(12)送至所述热交换器(30)并将冷却后的所述第一冷却介质(12)送回所述线圈冷却组件(10),所述热交换器(30)将所述第一冷却介质(12)携带的热量转移至所述第二冷却介质,所述冷却装置(40)对所述第二冷却介质进行冷却并将冷却后的第二冷却介质重新送至所述热交换器(30),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所述线圈的工作温度处于设定温度阈值范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浸泡式液冷回路循环散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40)对所述第二冷却介质进行冷却并将冷却后的第二冷却介质重新送至所述热交换器(30)具体包括:所述第二冷却介质在第二动力单元的作用下被送至所述冷却装置(40),所述冷却装置(40)对所述第二冷却介质进行冷却并在所述第二动力单元的作用下将冷却后的第二冷却介质重新送至所述热交换器(3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浸泡式液冷回路循环散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冷却组件(10)通过第一液体管道与第一动力单元(20)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动力单元(20)通过第二液体管道与所述热交换器(30)连接,所述线圈冷却组件(10)通过第三液体管道与所述热交换器(30)连接,所述热交换器(30)通过第四液体管道与第二动力单元连接,所述第二动力单元通过第五液体管道与所述冷却装置(40)的一端连接,所述冷却装置(40)的另一端通过第六液体管道与所述热交换器(30)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浸泡式液冷回路循环散热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实时监测所述线圈的工作温度之前,所述浸泡式液冷回路循环散热方法还包括:在所述第一液体管道与真空管道的连接位置设置第一密封元件,在所述第三液体管道与真空管道的连接位置设置第二密封元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浸泡式液冷回路循环散热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线圈放置在线圈冷却组件(10)的线圈冷却腔体(11a)内之前,所述浸泡式液冷回路循环散热方法还包括在所述线圈外侧设置第一防护层以用于防止所述线圈受所述第一冷却液侵蚀而损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浸泡式液冷回路循环散热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线圈放置在线圈冷却组件(10)的线圈冷却腔体(11a)内之前,所述浸泡式液冷回路循环散热方法还包括在所述线圈冷却壳体(11)外部设置第二防护层。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浸泡式液冷回路循环散热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线圈放置在线圈冷却组件(10)的线圈冷却腔体(11a)内之前,所述浸泡式液冷回路循环散热方法还包括在所述线圈冷却壳体(11)上固定设置线圈安装支架(50)以用于固定安装所述线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浸泡式液冷回路循环散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40)对所述第二冷却介质进行冷却具体包括:
所述冷却装置(40)的水箱内的液态水在调节器的作用下以脉冲式地从喷嘴内喷出;
所述喷嘴中喷出的水滴撞击带有换热翅片的一侧以形成水滴薄膜;
第二冷却介质所携带的热量转移至所述水滴薄膜,所述水滴薄膜汽化闪蒸成液体蒸汽并排至大气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海鹰机电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海鹰机电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99196.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