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管道间隔式散热系统及具有其的磁悬浮运输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299175.9 | 申请日: | 2020-11-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2102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0 |
| 发明(设计)人: | 张娜;毛凯;刘德刚;赵明;李少伟;薄靖龙;张红生;马鹏程;李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海鹰机电技术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H05B3/02 | 分类号: | H05B3/02;B65G54/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07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管道 间隔 散热 系统 具有 磁悬浮 运输 | ||
1.一种管道间隔式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间隔式散热系统用于对真空管道磁悬浮运输系统的真空管道内的气流进行散热,所述管道间隔式散热系统包括多个散热组件,多个所述散热组件沿真空管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任一所述散热组件均包括:
风冷换热器(10),所述风冷换热器(10)设置在所述真空管道内,所述风冷换热器(10)包括冷却介质,所述冷却介质用于吸收所述真空管道内的气流所携带的热量;
冷却装置(20),所述冷却装置(20)设置在所述真空管道外,所述冷却装置(20)与所述风冷换热器(10)连接,所述冷却装置(20)用于对携带热量的所述冷却介质进行冷却;
动力单元(30),所述动力单元(30)设置在所述真空管道外,所述动力单元(30)分别与所述风冷换热器(10)和所述冷却装置(20)连接,所述动力单元(30)用于驱动吸收热量后的冷却介质进入所述冷却装置(20)并将经所述冷却装置(20)冷却后的所述冷却介质重新送回至所述风冷换热器(10);
其中,当所述真空管道内任一区域处的气流温度超过设定温度阈值范围时,所述管道间隔式散热系统通过对应区域处的散热组件动作以实现对对应区域处的气流的散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间隔式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第一管道(40)、第二管道(50)和第三管道(60),所述第一管道(40)分别与所述风冷换热器(10)和所述冷却装置(20)连接,所述第二管道(50)分别与所述冷却装置(20)和所述动力单元(30)连接,所述第三管道(60)分别与所述动力单元(30)和所述风冷换热器(10)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道间隔式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第一密封元件和第二密封元件,所述第一密封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管道(40)与真空管道的连接位置,所述第二密封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三管道(60)与真空管道的连接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管道间隔式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道(40)为气体管道或液体管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道间隔式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包括水箱、调节器、喷嘴和换热翅片,所述调节器分别与所述水箱和所述喷嘴连接,所述调节器用于调节所述水箱内的液态水以脉冲式地从所述喷嘴内喷出,所述喷嘴与所述换热翅片相对设置,所述喷嘴中喷出的水滴在所述换热翅片上形成水滴薄膜,所述水滴薄膜汽化以用于吸收所述冷却介质所携带的热量。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道间隔式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包括风冷单元,所述风冷单元用于冷却所述冷却介质。
7.一种管道间隔式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间隔式散热系统用于对真空管道磁悬浮运输系统的真空管道内的气流进行散热,所述管道间隔式散热系统包括:
多个风冷换热器,多个所述风冷换热器沿真空管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真空管道内,任一所述风冷换热器均包括冷却介质,所述冷却介质用于吸收所述真空管道内的气流所携带的热量;
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设置在所述真空管道外,所述冷却装置分别与多个所述风冷换热器连接,所述冷却装置用于对携带热量的所述冷却介质进行冷却;
动力单元,所述动力单元设置在所述真空管道外,所述动力单元分别与多个所述风冷换热器和所述冷却装置连接,所述动力单元用于驱动吸收热量后的冷却介质进入所述冷却装置并将经所述冷却装置冷却后的所述冷却介质重新送回至多个所述风冷换热器;
其中,当所述真空管道内任一区域处的气流温度超过设定温度阈值范围时,所述管道间隔式散热系统动作以实现对所述真空管道内的气流的散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海鹰机电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海鹰机电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99175.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