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对电子元器件定向导送和姿态调整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205760.8 | 申请日: | 2020-11-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8998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3 |
| 发明(设计)人: | 程艳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程艳云 |
| 主分类号: | B65G47/52 | 分类号: | B65G47/52;B65G47/2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子元器件 向导 姿态 调整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电子元器件定向导送和姿态调整的方法,所述电子元器件由沿其身长方向依次布置的电子元气件本体和两个引脚组成,将待调整姿态的电子元器件沿着预设的导送线路依序进行导送,并在导送的过程中对电子元器件的姿态进行调整,使得预设的导送线路末端输出的电子元器件符合b姿态,b姿态为电子元器件横状布置,且电子元器件上两个引脚所在的平面水平布置。通过采用该方法,可以在对电子元器件导送的过程中,实现对电子元器件的姿态调整,并使得最终输出的电子元器件的姿态符合所需的b姿态,相比于单独进行姿态调整而言,能够缩减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元器件装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对电子元器件定向导送和姿态调整的方法。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为草帽灯珠、传感器等类似结构电器元器件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工况情况下需要对这些元器件的接线引脚进行弯折后与线束进行焊接,传统主要采用人工进行弯折,然后手工将其焊接在一起,由于草帽电子元器件的引脚间距较小,人工焊接操作不便,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实现类似元器件和线束进行自动焊接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对电子元器件定向导送和姿态调整的方法,其能够实现对电子元器件的定向导送和姿态调整。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一种对电子元器件定向导送和姿态调整的方法,所述电子元器件由沿其身长方向依次布置的电子元气件本体和两个引脚组成,将待调整姿态的电子元器件沿着预设的导送线路依序进行导送,并在导送的过程中对电子元器件的姿态进行调整,使得预设的导送线路末端输出的电子元器件符合b姿态,b姿态为电子元器件横状布置,且电子元器件上两个引脚所在的平面水平布置。
优选地,在对电子元器件导送的过程中,先将电子元器件调整为a姿态,再将电子元器件由a姿态调整为b姿态;其中,a姿态为电子元器件立状布置、引脚位于下侧,且电子元器件的两个引脚的间距方向与导送方向一致。
优选地,所述预设的导送线路包括沿着导送方向顺延布置的A导送线路、B导送线路,其中A导送线路水平布置,B导送线路的出料端高度低于进料端高度,A、B导送线路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投影相交布置;将电子元器件先经过A导送线路进行导送,并在导送过程中对电子元器件的姿态进行调整,使得A导送线路出料端的电子元器件呈a姿态;然后在A导送线路的出料端将a姿态的电子元器件逐个转送至B导送线路的进料端,利用B导送线路将电子元器件由高位导送至位于低位,在导送过程中调整电子元器件的姿态,使得B导送线路的出料端的电子元器件呈b姿态。
优选地,A导送线路为A导槽构成,A导槽的槽宽与电子元器件本体的尺寸相一致,A导槽的槽底开设有沿槽长方向布置的长条形的A空缺部,A空缺部的尺寸允许元器件上的引脚通过、阻止元器件上的元件本体通过;在A导送线路对电子元器件进行导送的过程中,通过逐渐减小A空缺部沿A导槽的槽宽方向的尺寸与单个引脚的尺寸相适应,使得电子元器件逐渐切换至a姿态。
优选地,B导送线路包括沿导送方向依次布置的B1导送段、B2导送段、B3导送段,B1导送段水平布置,B2导送段弧形/倾斜布置且高度沿导送方向逐渐降低,B3导送段呈竖直布置;
B导送线路对电子元器件进行导送的方法为:先通过B1导送段承接A导送线路转送的a姿态的电子元器件,然后利用B2导送段对电子元器件进行导送,并在导送的过程中逐渐将a姿态的电子元器件调整为b姿态,当电子元器件导送至B3导送段上后,电子元器件处于b姿态。
优选地,在B导送线路对电子元器件进行导送的过程中,调整电子元器件的两引脚所在的平面与A平面相垂直,A平面为电子元器件在B导送线路上行进方向所在的铅垂面。
优选地,在B导送线路对电子元器件进行导送的过程中,对电子元器件在移动过程中脱离B导送线路进行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程艳云,未经程艳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0576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