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180041.5 | 申请日: | 2020-10-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3006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3 |
| 发明(设计)人: | 曾益平;左晏霖;刘杰;李斌;钱超;岳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研一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10/0567 | 分类号: | H01M10/0567;H01M10/0525;H01M10/42;C07D233/96;C07D239/60;C07D239/70;C07D401/14;C07D405/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幸商标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16 | 代理人: | 刘卓然 |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观澜街道新***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离子电池 电解液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其包含锂盐、有机溶剂、酰脲化合物、含硼化合物、以及功能性添加剂。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中包含独特的酰脲化合物与含硼化合物的组合,酰脲化合物可以在负极优先成膜,与其他低阻抗成膜添加剂搭配成膜,保证低温性能和循环性能。同时酰脲化合物对高镍正极具有稳定作用,提升电池高温存储性能。含硼化合物可以在负极稳定成膜,硼原子对正负极界面膜具有修饰作用,降低膜阻抗,改善电池循环性能和低温性能。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能够改善高镍正极锂离子电池的高温存储性能、低温性能和循环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领域与添加剂合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由于电压高、比能量大、循环寿命长、安全性能好、自放电小、可快速充电、工作温度范围宽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电动工具、储能、新能源车等领域。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消费水平的提升,人们对锂离子电池的续航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开发出具有高比容量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是有效办法之一。目前,三元正极材料由于其理论比容量相比于其他正极材料高的特点使得其成为研究热点。动力电池领域2017年的三元电池用量占比达45%,2018年用量超过传统磷酸铁锂,占比达到58%,2019年三元动力电池装机量为38.75GWh,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为19.98GWh。
三元材料的高镍化使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显著提高,提升产品续航能力。但是,高镍正极中镍金属含量高,使其具有强的氧化性,导致电解液容易在正极表面发生电化学氧化反应,在高温下产气严重。同时高镍正极材料在高温存储和循环过程Ni、Co、Mn金属溶出,在负极还原沉积破坏电解质界面膜从而引起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的恶化。高温存储后的正极材料表面发生由电解液副反应产生的副产物的沉积,导致界面导电性变差,增加电池极化。高镍正极在循环过程中,结构破坏,与电解液的副反应加剧,成膜阻抗值增长显著。因此需开发出一种与高镍正极材料相匹配的电解液。
专利CN103199302B公开了一种非水电解液,通过使用1,3-丙烷磺酸内酯和异氰脲酸酯结构化合物作为电解液添加剂,以抑制电解液和正极材料之间的氧化反应,但是如其中表1所示,其容量保持率不足,膨胀率较高,并且记载了“含有三个烯烃的异氰脲酸酯结构化合物,通过聚合成膜后,造成电池极片阻抗增加,尤其在较低温度时,影响了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循环特性”。
专利CN105914402B公开了一种非水电解液,其包括有机溶剂、电解质盐和添加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添加剂中含有巴比妥酸类化合物,以期望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但是如表2所示,其实施例中的锂离子电池的300次循环容量保持率多为70%以下,存在改良的空间,此外未提及与其他添加剂的组合使用。
专利CN106410279A公开了一种非水电解液,含有巴比妥酸类化合物与SEI成膜添加剂(在实施例中主要使用氟代碳酸乙烯酯),以期改善电池的低温放电性能、循环性能、高温存储性能循环后热箱性能和过充性能,但是如其中的表2所示,其实施例1-11中的-10℃低温放电倍率平均为65%左右,低温放电容量偏低,难以兼顾低温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其能够改善锂离子电池特别是包含高镍正极的锂离子电池的高温存储性能、低温性能和循环性能。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利用以下的技术方案而实现: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解液,能够改善高镍正极锂离子电池的高温性能、循环性能,同时兼具低阻抗。
[1]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其包含锂盐、有机溶剂、酰脲化合物、含硼化合物、以及功能性添加剂。
[2]根据[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按质量份计,相对于有机溶剂80份,包含锂盐10~15份、酰脲化合物0.1~2份、含硼化合物0.01~1份、以及功能性添加剂5~15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研一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深圳市研一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8004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