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厢式运输车辆后背门装配工装及其装配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164151.2 | 申请日: | 2020-10-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3988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24 |
| 发明(设计)人: | 张玉良;李金山;潘兴旺;鲍思语;胡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2D65/02 | 分类号: | B62D65/02;B62D65/06 |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朱顺利 |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芜湖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运输 车辆 后背 装配 工装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厢式运输车辆后背门装配工装,包括用于安装到车身的后背门门框上且用于对第一后背门和第二后背门进行定位的第一装具以及用于在进行第二后背门的装配时使第二后背门与第一后背门之间的间隙达到设定值的第二装具。本发明的厢式运输车辆后背门装配工装,可以确保后背门的装配一致性,提高装配效果和外观匹配合格率,同时该工装操作方便快捷,实施简单,可推广性强。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厢式运输车辆后背门的装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辆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厢式运输 车辆后背门装配工装及其装配方法。
背景技术
厢式运输车辆的后背门由左、右两侧对开的门组成,为保证内间隙及外观 质量,需要同时保证左、右后背门与车身的装配关系,以及左后背门与右后背 门的平度间隙关系。而为保证装卸货物时后背门开闭合角度的影响,后背门与 车身装配的铰链选择了多连杆锻造铰链,后背门装配的时候要求先定位后背门, 在后背门打开的情况下紧固铰链装配。
而现有技术并不能保证后背门的装配一致性,装配质量差,外观匹配合格 率较低,不容易通过淋雨试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高 一种厢式运输车辆后背门装配工装,目的是确保后背门装配一致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厢式运输车辆后背 门装配工装,包括用于安装到车身的后背门门框上且用于对第一后背门和第二 后背门进行定位的第一装具以及用于在进行第二后背门的装配时使第二后背门 与第一后背门之间的间隙达到设定值的第二装具。
所述第一装具包括第一固定杆以及设置于第一固定杆上的第一定位块、第 二定位块和车门定位销,第一定位块具有用于与第一后背门接触的第一车门定 位面,第二定位块具有用于与第二后背门接触的第二车门定位面,第一后背门 具有让车门定位销插入的孔。
所述第一定位块和所述第二定位块均设置多个,所述车门定位销位于第一 定位块和第二定位块之间,所有第一定位块和第二定位块均为沿所述第一固定 杆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
所述第一装具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杆上的第三定位块和设置于第三 定位块上的车身定位销,后背门门框具有让车身定位销插入的定位孔。
所述第二装具包括第二固定杆以及设置于第二固定杆上且用于插入第一后 背门和第二后背门之间的第四定位块、第五定位块和第六定位块,第二固定杆 为竖直设置,第四定位块、第五定位块和第六定位块为沿第二固定杆的长度方 向依次布置。
所述第四定位块位于所述第五定位块的上方,所述第五定位块位于所述第 六定位块的上方,第四定位块、第五定位块和第六定位块朝向所述第二固定杆 的同一侧伸出。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厢式运输车辆后背门的装配方法,采用上述的厢式运 输车辆后背门装配工装,且包括步骤:
S1、将第一装具安装在车身的后背门门框上;
S2、由第一装具对第一后背门进行定位;
S3、将第一后背门与后背门门框进行预装配;
S4、将第二装具放置在分缝位置;
S5、由第一装具对第二后背门进行定位;
S6、将第二后背门与后背门门框进行预装配,并控制第一后背门与第二后 背门之间的间隙达到设定值;
S7、拧紧第一后背门和第二后背门与后背门门框连接的螺栓,完成第一后 背门和第二后背门与后背门门框的装配。
所述步骤S6中,所述第一后背门处于关闭位置,以第一后背门为Y向基准, 第二装具位于第一后背门和第二后背门之间,通过第二装具使第一后背门与第 二后背门之间的间隙达到设定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6415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