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装配式高精度钢支撑轴力计架设保护装置及其实施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075651.9 | 申请日: | 2020-10-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020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9 |
| 发明(设计)人: | 宋德威;陈秀瑛;李月先;郦纲;楼伟中;余杰;李继才;吴腾;孙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海大学;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南京瑞迪建设科技有限公司;杭州京杭运河二通道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D33/00 | 分类号: | E02D33/00;G01L5/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苏虹 |
| 地址: | 21002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装配式 高精度 支撑 轴力计 架设 保护装置 及其 实施 方法 | ||
1.一种装配式高精度钢支撑轴力计架设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轴力计套筒(2)、设于所述轴力计套筒(2)两端的法兰盘(1)、沿所述轴力计套筒(2)周向设置的伸缩臂(3);所述法兰盘(1)设有钢支撑连接孔(16)和第一连接支座(6),所述第一连接支座(6)朝向所述轴力计套筒(2)的方向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支座(6)靠近所述法兰盘(1)内圈的端部设有滑块(15);所述轴力计套筒(2)外壁设有滑槽(8)和第二连接支座(7),所述滑块(15)卡入所述滑槽(8)内并可沿所述滑槽(8)滑动,使所述轴力计套筒(2)安装于所述法兰盘(1)的中心;所述第二连接支座(7)与上下两端的所述第一连接支座(6)位置相对应并使伸缩臂(3)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支座(6)和第二连接支座(7)固定于所述轴力计套筒(2)的外侧,所述轴力计套筒(2)内部设有轴力计护圈(5),所述轴力计护圈(5)包括两个不同半径的半圆橡胶圈左右连接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高精度钢支撑轴力计架设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法兰盘(1)的形状为环形,所述法兰盘(1)外圈与钢支撑底部尺寸相匹配,所述法兰盘(1)内圈与所述轴力计套筒(2)外圈尺寸相匹配;所述第一连接支座(6)沿竖直方向设置于相对应所述法兰盘(1)的端面上,并自所述法兰盘(1)的内圈向外圈方向延伸,所述滑块(15)凸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支座(6)的侧端面,使所述滑块(15)位于所述法兰盘(1)内圈的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高精度钢支撑轴力计架设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8)的长度大于所述滑块(15)的长度,所述滑块(15)的横截面为半圆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高精度钢支撑轴力计架设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力计套筒(2)的高度比轴力计(11)高度小2~3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高精度钢支撑轴力计架设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钢支撑连接孔(16)呈环形分布于所述法兰盘(1)端面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一连接支座(6)和所述第二连接支座(7)包括成对设置的螺栓支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高精度钢支撑轴力计架设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8)的底部设有插孔,所述滑块(15)靠近所述轴力计套筒(2)的一端设有凸起(17),所述凸起(17)高于所述第一连接支座(6)的端面,所述凸起(17)与插孔适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配式高精度钢支撑轴力计架设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8)的长度比所述滑块(15)长1~4cm,所述凸起(17)的高度为1~1.5cm。
8.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装配式高精度钢支撑轴力计架设保护装置的实施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将所述法兰盘(1)的外圈与钢支撑的底部外轮廓对齐,将所述轴力计套筒(2)的上部法兰盘固定于钢支撑底部;
(2)将所述轴力计(11)安装固定于所述轴力计套筒(2)内部;
(3)将所述轴力计套筒(2)的所述滑槽(8)与所述滑块(15)对齐,使所述轴力计套筒(2)插入上部法兰盘,将所述伸缩臂(3)安装于所述轴力计套筒(2)外侧;并以相同的方法安装固定所述轴力计套筒(2)的下部法兰盘;
(4)将固定好仪器的钢支撑架设在基坑围护结构上,所述伸缩臂(3)张开,将下部法兰盘固定在基坑围护结构上,完成仪器的整体架设,进行轴力实时监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配式高精度钢支撑轴力计架设保护装置的实施方法,其特征在于:轴力计(11)在监测过程中,所述滑块(15)在所述滑槽(8)中滑动,所述伸缩臂(3)随之收缩;当所述滑块(15)滑至所述滑槽(8)末端时,所述滑块(15)端部抵住所述滑槽(8)末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海大学;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南京瑞迪建设科技有限公司;杭州京杭运河二通道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未经河海大学;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南京瑞迪建设科技有限公司;杭州京杭运河二通道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75651.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