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密度氮氧氯共掺杂碳颗粒材料、以及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935853.X | 申请日: | 2020-09-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5790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9 |
| 发明(设计)人: | 王舜;金辉乐;王琪;张晶晶;刘一严;李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大学新材料与产业技术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C01B32/05 | 分类号: | C01B32/05;H01G11/30;H01G11/32;H01G11/86 |
| 代理公司: | 温州名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58 | 代理人: | 陈加利 |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密度 氮氧氯共 掺杂 颗粒 材料 以及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密度氮氧氯共掺杂碳颗粒材料、以及制备方法与应用,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将六氯丁二烯、苯胺均匀混合后在水热釜下进行加热密闭反应;S2:反应结束后,自然冷却至常温常压,将所得固体洗涤干燥,得到干燥样品;S3:将所述干燥材料在惰性气体保护下进行高温煅烧处理,从而得到所述高密度氮氧氯共掺杂碳颗粒;还涉及所述复合材料、用途和包含其的超级电容器工作电极。所述高密度氮氧氯共掺杂碳颗粒具有优异的性能,可用来制备超级电容器的工作电极,从而可用于超级电容器中,并表现出了良好的电化学储能特性,在电化学储能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和工业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机功能材料和新能源电极材料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复合材料 及其制备方法,用途和由其制得的电极,特别是指一种简单高效的高密度氮氧 氯共掺杂碳颗粒材料制备方法,用途和包含其的超级电容器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超级电容器,包括双电层电容器(EDLC)和赝电容器,是电化学能量存储 装置,它兼有物理电容器和电池的特性,可提供比电池更高的功率密度和比传 统介电电容器更高的能量密度。当需要高功率输送和快速能量收集时,电容器 是可充电电池中有前途的替代或补充,同时又满足了高能量回收的需要。
由于碳纳米材料具有多孔性、低成本、优良的热稳定性能,以及良好的导 电性成为超级电容器中常用的电极材料。然而,碳纳米粉末在组装成电极时需 要额外的粘合剂或导电添加剂。离子扩散长度相对较长,活性物质与集电极之 间的电荷转移电阻较大,抑制了电子的快速输运,导致电子的速率较低。为了 加强碳纳米材料的电容性性能,大量研究表明,氮掺杂(N-掺杂)有利于增加赝 电容,此外,N掺杂可以显著提高碳纳米材料的表面润湿性(亲水性)。
但是现有的氮掺杂多孔结构碳材料的制备往往是通过模板法,所用模板一 般为多孔二氧化硅或金属氧化物。其制备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 将含氮的碳前驱体(包括单体和聚合物)注入到特定结构的多孔模板中;然后,让 前驱体在孔洞中聚合和碳化,得到模板-碳的复合物。最后,将模板浸蚀,留下 一一个多孔碳的复制品。然而,模板法在经济上不实用,而且得到的碳材料在 纯度上也难以得到保证。模板法制得的氮掺杂多孔结构碳材料通常孔结构比较 单一,当作为超级电容器材料时,不利于电荷的扩散。因此怎样用简单的方法 制备大比表面、多级孔结构、高纯度的氮掺杂碳材料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参见文献:Adv.Mater.2006,18,1793;Chem.Commun.2012,48,7447;Adv. EnergyMater.2012,2,419)
CN106887340A公开了一种基于胞嘧啶的掺氮多孔碳材料,由胞嘧啶、间苯 二酚和甲醛,通过水热法合成含氮酚醛树脂,然后冷冻干燥,再与碱均匀混合 经活化处理后,进行洗涤,干燥而得,其比表面积范围在1700~2900m2 g-1,作 为电容器电极材料其比电容为297~392F/g。此方法虽然获得的高比表面积的材 料,但是氮掺杂的含量较低,其能量密度不高。
CN106206078B公开了一种超级电容器的制作方法,主要以三聚氰胺海绵和 苯胺单体为原料,将0.5-1mL苯胺单体和0.3-0.6g过二硫酸铵分别溶解在于0℃ 预冷过的摩尔浓度为1mol/L的酸溶液中,搅拌至完全溶解后将两种溶液充分混 合形成混合溶液,将商业三聚氰胺海绵浸泡于上述混合溶液中,然后置于冰箱 中冷藏保存,经过24h氧化聚合在三聚氰胺海绵表面覆盖了深绿色的聚苯胺, 将聚合反应后的三聚氰胺海绵用去离子水洗涤至中性,于60℃干燥,然后转 移至管式炉中在氮气气氛下于600-900℃煅烧1-6h,自然冷却至室温后依次用 去离子水和乙醇洗涤并干燥得到氮掺杂碳材料。以上制备方法涉及到低温和高 温的变化,并且所需时间较长,能耗高,操作比较繁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大学新材料与产业技术研究院,未经温州大学新材料与产业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3585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锂电池的生产方法及应用
- 下一篇:基于测录井融合的储层流体识别方法与装置





